中国创新难么?
我来谈谈自己看法,中国创新确实很难,环境阻碍了创新脚步!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中国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基础科研能力薄弱,另一个是转化科研成果的能力不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无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先说第一个问题,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不足。这个原因很复杂,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首先来看什么是基础研究,它又叫作原始研究,是指对自然现象、未知物质等未了解其本质的科学研究。它的特点在于其探索性和超前性。因此做基础研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敢于假设,并且大胆验证这些假设。
然而我国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往往欠缺这一点,更多的是在跟在别人后面走别人走过的路,不敢或者很少去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当然并不是说这样不好,有时候跟在别人后面也会取得突破,比如二次量子化)。这就是由于我国基础学科长期落后造成的,很多理论的研究往往是重复前人的工作而不是去创造新的理论。
其次是实验条件落后,这也是造成基础研究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一个好的实验室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宇宙,它可以模拟出自然界的现象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然而我们的许多实验室仍然比较陈旧,有些甚至比较落后。这直接影响到了研究的质量。
最后才是人才问题,但是这里的人才是指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只有拥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做出突破性的成果。而现在我们培养的大多是比较听话的“工具型”人才,这种人才的缺点在于缺乏创新思想,只能在既定思路下进行学术探讨。所以即使有了好的实验设备,好的实验室,如果没有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那么这种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再说第二个问题,成果转化能力不足。这个问题更复杂,涉及面广。 我认为其中的关键一个问题在于体制。一个良好的体制应该能够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尊重知识价值。但现在的情况是,评职晋级依然看论文数量,这种现象直接的打击了青年人才进行创新研究的积极性,毕竟多数青年人才都是冲着评职晋级去的,而没有想着做一辈子默默无闻的研究员。
同时我国对于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导致一些研究成果刚出来就被人家抢先去了,我们自己还不知道。这是制度上的漏洞,需要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