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
一、诊断 (一)定义 ADHD是一类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以注意力不集中和/或多动、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我国ADHD的患病率为5.8%~13.9%[1-4]。 (二)分类 ADD是指儿童在注意力上存在不足,但行为未表现出明显冲动和(或)多动;而ADHD则是注意力既存在不足,同时伴有冲动和(或)多动的行为表现。两者区分的主要依据在于是否伴随冲动的和行为的问题。当然,在个体身上这两种类型可能是交替出现的,或者一种类型为主另一种为次。
(三)诊断标准 2016年美国精神病学发布了第5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其中对ADHD的诊断条目进行了更新[5]。虽然我国目前仍使用4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但是2017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制定了《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治规范建议》,对ADHD的诊断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方法和建议。
1.DSM-V中关于ADHD的诊断条件 DSM-V中关于ADHD的诊断包含以下5项主要条件和两项次要条件。必须满足主要条件中的三项,符合三条条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诊断为ADHD。 ①注意力涣散(不集中):
a)不能保持注意力集中于一件事情超过一段时间; b)经常在教室或者其他需要专注活动的场所出现走神现象。 ②多动的症状 a)经常手舞足蹈或是身体扭来扭曲; b)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频繁地、无目的地跳跃或者是蹦跳; c)总是坐不住,喜欢跑来跑去; d)在应该端正坐着的时候,不停地晃来晃去。
③冲动性 a)无法等到轮到自己才行动; b)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待; c)在游戏活动中不能等待轮到自己,经常干扰他人; d)在需要耐心等待的状况下,很容易发脾气。
④适应性的缺陷 a)在学习工作中难以集中精力; b)容易受外界干扰而产生心理波动; c)不能很好完成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 d)对于组织安排的活动很难按时全部完成。
⑤认知能力受损,具体表现为:
a)学习困难; b)阅读困难; c)计算困难; d)写作困难。
⑥非特异性症状包括:
a)缺乏时间概念; b)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其他任务; c)经常丢失学习用品或日常用品; d)在学校和其他需要安安静静进行的活动场合容易出状况。
⑦有下列两条或多条相关行为:
a)经常打架; b)容易生气; c)易冲动; d)容易受激惹; e)经常骂人; f)经常顶嘴; g)经常说脏话; h)经常违反出行规定; i)经常旷课; j)经常不完成作业; k)成绩差; l)经常迟到; m)有攻击性行为; n)经常说谎。
二、干预原则 不干预是最为重要的干预原则之一。如果家长能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逐步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习惯,不用专门的去给孩子进行“训练”,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问题时,应尽量控制自己不要对孩子过度担忧,因为这种情绪可能会传染给孩子,从而让孩子变得更加不安和焦虑。父母也应该努力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
如果孩子需要治疗,家长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先确定孩子的病症,然后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目前对于ADHD的疗效评估方法主要有症状量表评定、临床观察和父母问卷等。常用的测验包括Conners家长评定量表、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指数(parent version of the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symptom scale,ADHS)和家长的访谈。 其次,家长要协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并监督孩子严格执行。 如果孩子接受药物治疗,家长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同时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应立即向医生反馈。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最后,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预防 预防ADHD的发生,重点在于预防其高危因素的负面影响,减少有害的环境因素。 目前认为,遗传和环境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了降低ADHD的发生率,应对可能导致ADHD发生的基因型和生态环境予以重视。
对于已经明确高危因素的孩子,应及时做好预防和干预工作,重点是预防其高危因素的负面影响,减少有害的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如,对于有多动症家族史的孩子,应该在孕期注意母亲的心理健康,注意缓解父母的心理压力,避免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已经出现ADHD症状的孩子,一方面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可能存在的易感因素,及时消除或加以避免。 对ADHD患儿的父母及抚养者提供指导和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伴有智力低下、学习困难、社会技能差的患儿更应给予家长更多的咨询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