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丑年属什么生肖?
1907年的立春是在农历的腊月廿二(公历1月25日),这一天距离春节还有四天时间;而到了1908年的立春日则进入了农历的正月,也就是春节了。从正月初一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丁丑岁”的时间段。 农历甲辰龙年,实际上是包括两个立春,四个寅月的甲辰年——“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在传统中国,每一个立春日都是“万象更新”的重要日子,因此人们往往会将这个节日称为“过年”——也就是“新年伊始”的意思。而对于“过年”这一概念的具体日期,虽然各地风俗并不相同,但基本都在农历除夕和立春日之间。
在农历乙亥猪年末尾和丙子鼠年年初,笔者曾写过一篇讨论“春节时间”的长一点解答。在此引用一些有关内容,对这一问题做一个更长一点的解答。 为了便于叙述,先用一个简化版的公历农历日历——
注:用红字标出的五个日期,即是传统的“五节下元”之日。
再来看一下立春日的具体日期: 可见每个甲子年的立春,都是在农历十二月(腊月)与正月交替之时。而在古代中国,这种正月与腊月轮换的时间点,正是区分一年“头春”“二春”的关键时间。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这样一个形式: 在某个特定的公历年份里,到底是“元旦”还是“立春”属于“上半年”呢?或者说到底是以“立春”划分一年之季,还是以“元旦”划分全年之分?
事实上,这个问题反映的是封建王朝“天子守边疆”和“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政权运作模式导致的司法矛盾。我们知道,古代的“闰月”是作为弥补月亮圆缺不足的一种措施。为了填补月亮在每年轨道上的空缺,古代先民在公历中设置了“闰九月”“闰八月”等闰月,使得农历中的每月与公历中的每月大致对应。
然而,这种每月的调整并非完全准确,导致了一年之中有时会出现“上下半年”的情况。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就是“闰”月份所在的公历季度比下一个“闰”月份所在的公历季度提前了两个月,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立春在元旦之前”或“冬日在立春之前”的现象。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古人设置了一个“特殊”的闰月——即“上闰”。当出现“冬至在立春之后”或者“夏日在立秋之后”的时候,就采用“上闰”的方法,在下半年加一个月,让年底的节气回到正确的位置。这就是“夏历”与“公历”有误差的原因所在。
不过,这种“上闰”只有在“冬至在立春后”或者“夏至在立秋后”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其实概率并不大。而且,无论“冬至在立春后”还是“夏至在立秋后”,最终确定的闰月都为十一月(冬月),这与冬季本身在四季节气中位置最靠后的属性是相符的。
随着近年来农历与公历间的时差越来越大,“闰五月”“闰六月”的出现频率显著提高,以前“冬至在立春后”或者“夏至立秋后”出现的概率已经很少,“上闰”的情况就更不可能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