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里加醋起什么作用?
“醋”,在中医里有两重身份 一是作为药物,名“食醋”;二是作为辅料,名“醋糊”。 “醋”在古代属药用调料之一。《周礼·天官·笾人》记载的12种鲜果蔬和调味品中就有“醯”(即醋),可见其历史悠久。 春秋时已有用醋做调味品的记载,如齐桓公所宠爱的女官蔡姬在舞会上跳舞结束后,齐桓公“送蔡姬以归,至则沐浴而荐之”[4]。这里的“浴”是指洗澡,“沐”则是洗头,可见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会利用醋来清洁身体了。
战国时代,醋已成为宴席上的调味佳品。《孟子·离娄上》曰:“醯(醋)酸,酒甘,鱼鲜味美。”说明当时已有用醋调饭菜的味道了。 秦汉时期的医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以及《淮南子·修武篇》中均有关于醋的药用记载:“醋,味酸,温,无毒。主治,心腹积聚,伤寒,湿痹,小便不利”“醋,消痈肿,散水气,除痰癖,益精子……利大肠”……汉代王充的《论衡·辨惑》中说:“醯,越州出者最良,色黄如豉汁。……其味酸咸,其气芳香。”东汉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中多次使用醋:治血枯症用的“当归建中汤”中加入“清酒”;治“寒疝”,用小茴香、生姜、葱白煎服的同时“吃酒一碗”助药力;治妇人腹痛用的“暖肝煎”中也用到了酒和醋。以上用药都体现了中医“药食同源,以食治病”的理念。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至少在隋唐以前,人们对醋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认识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进入宋代以后,有关醋的医药价值在典籍中时有见到。宋《圣济总录》卷一九〇有载:“醋……味酸,气温,无毒。消痈肿,散水气,除痰湿,理诸郁,养肝补血,明目开胃,消胀宽中。”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记述治疗惊风、抽搐的方剂“紫雪散”的制作方法是“……朱砂、冰片、麝香以酒蘸洗,入杏仁泥、姜汁、银朱,再浸,以醋熬膏子……每服用一钱,临睡用薄荷茶送下……”这说明此时人们对醋的疗效已经有了比较清晰明确的认识,并且应用也非常广泛。
时至今日,醋除了作为调味品以外,仍是一种常用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