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属于五行属什么?
“巽”的五行是木还是火,历史上争论不休,现代学术界基本认同其属性为木。 理由是:《尔雅·释天》“太皞,庖羲氏,谓之苍羲……东方之神。”又“大皞,重黎,帝喾之子,曰挚,居四岳之东,祀以为日宗……”汉代学者王逸注《九歌·东皇太一》中“太一,星名也……东君也……”均指出太一的方位在东方,主星为木星的古人,自然把太一属性和祭祀它的大年初一都定在了卯位(农历每月初二)。而木星每十二年绕太阳一周,其中有两个位置在卯的位置上。一年之中有两年能祭祀太一于卯,这两天的日子就在每年的正月初二和十二月初二。可见古人在制定历法时已经把正月和十二月分开了,二月并不是正月或十二月。而“巽”字的结构正是由“二”与“月”组成的,说明“巽”的本意就是二月。用“巽”来表示二月是有据可循的。
但是,也有古代文献把“巽”的二月属性给省略了。如马王堆帛书《周易》郑玄注、孔颖达《周易正义》就认为“巽”的本体字是“申”。因为“申”字的字形和“午”“未”两个字相似,古人容易搞错。李道平等学者指出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区分文字形态和字体形态的区别,申、叶二字的古文同形,但“叶”的古字体中从“辛”而非从“甲”。李阳冰云:“申,正音直切,从乙。《说文》作‘’(今作“申”),声义并同。”也就是说,“叶”的古体字写作“(shēn)”,其读音和“申”一样,只是字形不一样。而“叶”的繁体字却是“葉”,字形和“申”区别很大。所以,“叶”和“申”是两个不同的字。东汉经学家赵岐在注释《孟子》中的一句“仲尼不悦”时说:“言孔子之六佾舞宫也,既不能更于天子之位,当如诸侯之礼,以申其国。”这里的“申”字指的就是“叶”,说明战国中期人们已经习惯用“叶”来代替“申”了。
另外,明代学者张鼐也说:“《易》之‘巽’,《诗》之‘申’,皆二月也。《左传》‘二辰’之‘辰’,即此‘巽’、‘申’二字。……故‘巽’读若‘申’,亦犹‘寅’读若‘阴’矣。”他的说法似乎更为合理。 那么,有没有证据能证明“巽”的二月属性呢? 有的! 在陕西西安出土过一块秦景公的封泥,上面有“右庶长巽”的文字。
清人孙诒让云:“按:‘巽’,孟轲所谓‘仲尼不悦’。《史记》:鲁昭公元年,‘夏四月,戊午,宋公会公孙于城父,遂伐宋’,《公羊》作‘戊申’。《穀梁》作‘己酉’。盖宋人以戊午出师,至己酉入宋境,行二十五里;宋公亲征,至丁巳,次于城父,凡八日;而楚则自庚午起,行三百里,至癸酉乃入宋境,伐宋之师,楚实先之。《春秋》之所纪如此其详者,正以见宋楚相持,各无一日之休,而宋弱故不能复。《公羊》作‘戊申’者,误也。《穀梁》作‘己酉者’,误也。”孙诒让说的这条材料非常重要,因为它清楚地证明了“巽”的正月属性。因为如果“巽”是十二月,那腊月二十八的戊午日,次年正月十八的丁巳日就不可能发生在同一年——立春后的第一个戊午日和下一个戊午日在时间上是重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