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生肖作弊?
当然是老鼠了啊! 传说古时候的科举考试,第一科考作文,要求必须是“策”,也就是议论文,还要八股文。但是有的考生才思不够,文章写不完或者写不好。这时旁边的考生就帮忙了……
据传某次的科举考试中,有考生写作文时,因为字数不足,便对旁边的考生说:“老兄,拜托你帮我凑足一千字吧!多谢啦!”那被帮的考生满口答应道:“包在我身上!”于是,他动笔写了一篇长一点的解答。写完以后,他交给那个考生,笑嘻嘻地说道:“一千个字满否?”那考生一看,果然足足一千字,连忙点头说道:“谢谢老兄!真是妙笔生花啊!”这个传说是真是假无从考证,可是这“帮考”的习惯在我国历史上却是真真实实存在过。
清朝的顺治皇帝在统一中国后第一次举行科考,他的孙子康熙皇帝亲自出席并主持第一场考试——这是中央政府正式参加科举考试的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雍正帝即位后第二年,命令礼部颁布《大清会典》,其中规定:“乾隆九年,钦定《八旗学堂章程》,凡满洲、汉军八旗子弟,十五至十六岁者,于本旗立学;十六至十七岁之秀才,于京师大卷考试,优等者为举人,赴江南省乡试。”就是说年满十五岁的八旗子弟可以入学而不再随父出征或放牧,到十六岁时要参加考试,如果考得好甚至可以到江南省(今江苏省及上海市)参加乡试,中试之后可以取得举人的身份。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参加高考和乡试的,按规定只有“品学兼优”的人才能获得考试资格。然而事实上“名额”往往由当权者预先内定了。那些“品学兼优”的人未必是真的“品行好,学业精”,而一些“无赖之徒”反而能考中。所以有人作诗嘲讽:“天子重英豪,文中拔头筹。至今五鼎食,依旧富春秋。”讽刺的是这首诗流传很广,后来还被选入著名的《古今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