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五行属什么?
五行,最初指“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元素,在哲学、道教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含义。在古代中国,五行的观念主要来自《尚书·舜典》记载的天文历法,《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中发展了这种观点,提出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如金生水,水生木等。 五行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自不待言。但究竟何谓五行,五行之间如何相生相克,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现在流行的五行解释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阴阳五行说;另外一种是传统五行说(包含形下的物质属性),它们都是古代五行说的变种或者现代人对古代思想的演绎,两者虽然都叫五行,但实际上是两套不同的思想体系,其间的关系相当混乱。因此,想要弄清五行究竟是什么,必须对这两套思想进行区分。 在本文中,作者认为现在的五行理论有两大流派:一个是源自《周易》阴阳理论的五行说;另一个则是源自《管子》的传统五行论,二者相互影响又各自发展,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五行学说。
1.阴阳五行说
现代的五行学说基本上以《周易》为理论基础来解释一切事物,并以此推演五行生克关系,将五行看作一种象征性的符号系统,用以表示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与特征。下面简单介绍其来源与本质。 周易是中国古代卜筮之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经部与传部。经部分上、下两篇,各64卦,共384爻,是对卦象的解释,阐述的是占筮的方法以及六十四卦的变化原理及规律;而传部分由《十翼》组成,是孔子后人对经部的注疏,主要阐述的是易理,即天道与人道的法则。
从内容上看,五行在《周易》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五种意象,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没有单独出现,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周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阴阳。实际上,五行与阴阳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行源于阴阳,五行中的每一行都可以看作是由阴和阳构成的,也可以看作是对立的两方的复合体,这一点在后面会详细说明。
2.传统的五行说
传统的五行说来源于《管子》一书,它把自然界分成金、木、水、火、土五个系统或要素,用这五个基本因素去说明事物的不同性质及其运动变化,由此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说框架。 传统的五行说本质上是一种五类物质形态及其属性的理论模型,而非某种具体物质的化学式。也就是说,古代的五行学家们研究的不是具体的某一种元素,而是将自然界划分为五个大类,并描述出它们的特性,从而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比如《吕览·季春》云: “凡万物种为五,有五味,有四时,有五帝。”这里的五并不是抽象的数字概念,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分类方法,而且每一种类中都包含了若干个亚种。由于年代久远,古人难以准确地划分物质种类,这就造成了五类的多样性。例如,有的学者将矿物归入五行之中,有的则将其排除在外。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物质没有被归类到五行之中,所以这五类物质也不是绝对的,只是古人划分的标准而已。 五行的意义在于将整个宇宙分为五个层次,每一个层次的运行都遵循固定的秩序,且互相作用、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其中,最外层的五行称为天行,又称天时,是天道之象;中间四行称为地宜,包括地势、物产、地形等因素,是人道之象;最里一层的五行称作人情,指的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也是人道之象。
总之,传统的五行说侧重于研究自然的构成特点,而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则是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变化的基本原则。因此,无论是传统的五行说还是五行学说,本质上都是一种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