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的五行什么?
在甲骨文、金文中,“朋”和“友”是两种不同的字。 上图中的“朋”是个会意字,由两串钱组成,表示朋友之间有财物作为信物。 而下图中的“友”是个指事字,上面的一横表示手(或握手),下面的一短横表示脚(或走路),两者合起来表示结伴同行。可见古人对朋友的定义是两人结伴而行的人。 在先秦时代,这两个字的使用是有区别的——用“朋”多为名词性短语,而用“”多谓语性的动词短语;而在西汉以后,两个字的用法就逐渐混淆了,开始有了通假关系——“朋”“友”可以互相替换使用。所以今天我们把交好的两个人叫做“朋友”时,其实已经用错字了。 那么“朋”“友”二字最早是怎么来的呢? “朋”与“友”的关系很密切,我们通常会把好朋友称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但这两个词最初并不是一个意思。 “朋”本义为钱币,因为古代货币形若圆形铜板,而且当时交易大多以物易物,很少用钱,所以“朋”常常被当成重量单位来使用,一朋等于十贝,一贝相当于后来的两铢四豪。后来,人们发现五枚贝壳放在一起像一个人的形状,于是又有了五个为一朋的意思。不过这种贝币早已被淘汰,所以今天我们已经不知道它长什么样了…… 从古文字学来看,“朋”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一对一对地聚集在一起,这大概就是因为金钱容易吸引人的缘故吧。正因为如此,“朋”也有了比象、类比之意,如《周易》中“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君子以类族辨物”一句,意思是同人于郊野之时,通达无阻,有利于渡越大河,此处的“类”便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朋”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同类相聚。
第二层含义出自《易经》复卦初九爻辞:“不远复,无祗悔,元吉。”意思是如果做错了事情马上改正,就不会有过分之悔,非常吉祥。这句话说明人在交往过程中要时时自我反省,以免犯错。这里的“复”便是指反省、反思的含义。 所以“朋”的第二层含义就是志同道合之人聚在一起相互督促勉励,共同进步。 第三层含义则取自《诗经·周南·桃夭》中的诗句“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其中的“宜”作“和顺”解,所以“朋”的第三层含义即指和睦相处。 第四层含义则来自《论语·先进篇》中的记载:“子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的意思是说春天的时候,大家穿着春装,三五成群地去沂水洗个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这里的“朋”显然不是指钱,而是指结伴、朋友之意。 最后一层含义则是取自古文献“朋党”之说,源自《韩非子·扬权》:“故曰:‘君子如怒,乱乃不章’。‘小人如酣,乱乃罔穷’”。大意是说当君子发怒时,天下就会变乱而不明显。而当小人醉醺醺的样子去治理国家,那么社会就要陷入混乱之中不可自拔了。所以“朋党”一说就是指一群人为私利而结成小团体。 当然,以上都是我对古人的解读,也许并不准确哦~ 那我们再来看看“友”字的演变过程吧! 金文中的“友”像一个人牵着另一个人的样子。 篆书中的“友 ”很像今天的“爱”字。 到了小篆阶段,字形变得更加规整了。 隶书将“朋”和“”合二为一,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用的汉字“朋”“友”了。 至于为什么把朋友称作“朋”“友”,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因上古时期货币多以贝币为主,且两人结伴才能进行交易,于是在交易的过程中,双方交换信物的动作就像将两只贝紧紧抱在一起一样,这就是“朋”的最初来源; 二说是为了区分不同的朋友等级,例如亲昵的好友被称为“密友”,泛泛之交一般被称作“泛友”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很多很多….. 总而言之呢,“朋”“友”在古代是不同的概念,如今合二为一也只是在现代汉语的发展下才形成的,所以在日常使用时还是不要搞混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