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的小学有哪些?
清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土司徐证祖率千兵攻掠水西,被水西宣慰使汤迪等兵击败,退走花溪。宋末元初,蒙军入蜀,因道阻粮少,于是命部将入黔粮运,由云南过金沙江,至乌江,分兵两路:一路向施秉,夺沅江之口;一路向花溪,夺黔江之口。后宋仍以花溪为屯粮之所,故有“花溪屯田”之号,其地又称“屯溪”。明永乐年间,水西、安庄两宣慰使复联大方、织金诸部,攻败乌撒、乌蒙、东川、普安四府,又攻胜普定、普安、乌江、盘江、兴义诸处,皆焚其城。花溪有乌江天险可倚仗,故无恙。及至后,花溪又成为三苗之乡。
花溪原名“花溪屯”,唐代称“屯溪”。明洪武初年,废南府龙场,以定番土卫屯田。十年(1377年)夏,又于定番城内复设卫,统管上下二新卫及都匀、平越、麻哈诸州事。十九年(1386年),改定番为贵阳,以府卫并属贵阳。因花溪距府城较远,置屯田守边。翌年(1387年),筑屯垣,长五里,宽二丈五尺,高四尺,四旁植花木,因名“花溪屯”。
花溪有史可考者为清代。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镇远知府田宗冕奏称:“州境东连湖北,南逼古州,西临蜀,北接四川,非驻重兵不能拒闯逆入犯。应改为直隶州,恳赐荣碑,以彰卓勋”,康熙帝准奏,遂改平越卫为平越直隶州,移治于双鹤堡,即今花溪所在地。自此,始有“花溪”之名。
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在四川会师。7月,红一、四方面军共同组建红军总政治部,张闻天任主任,项英为副主任。8月,总政治部在花溪镇十字街设政治干部营(也称干部团),由彭雪枫任团主任,团长由王震担任,组织干部培训,培训后留部队任职或回地方工作。9月,红军总干部局在此成立,黄克诚任局长。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在花溪区董家坳举办,彭德怀任校长,毛泽东任政治委员,萧克任教育长。6月,红大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院合二为一,迁往延安。
1935年11月,在花溪设立花溪革命根据地区办事处,系中共游击根据地,属黔南特区兼黔中特区。1949年11月25日,人民政府成立,设花溪区,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58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花溪区,将其区域并人贵阳市市辖区。1984年6月19日,国务院批准恢复花溪区建制。1991年4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将贵阳市花溪区狮岭乡和清溪乡所属的小木寨、鸭寨、大屯、中屯乡、松柏山乡和石板镇所属的蔡家寨、普寨村,所属的原小寨村、桐木寨、猫鼻寨和大寨村的部分村寨划归新成立的乌当区。1993年,花溪区获广西壮族自治区著名旅游景点称号。1994年,被列为全国首批改革开放百佳县(市)。1997年1月,花溪区委、花溪区政府成立。2002年,花溪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53亿元,财政总收入2.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2元。花溪区属县辖单位,设13个乡,其中6个民族乡,66个村(居委会)。花溪区位于贵州省中部,黔中经济区核心区域。地处北纬26°45′、东经106°54′。东邻开阳县,南接瓮安县,西连安顺市,北靠贵筑县。
花溪区总面积有812.96平方公里,人口56万人。其中花溪区城区面积65.4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1万人。花溪区境内人文古迹众多,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青岩古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孔学堂、慈云寺、文昌阁和状元桥,地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小十字民院、花区革命烈士陵园、董家巷革命旧址、大花溪会议遗址、周逸群烈士故居、平桥红军革命烈士墓地、中共贵阳支部旧址和郭氏民居——四落旗杆院,还有66处县级文保单位。
花溪有众多的历史名人,洪锦、周逸群曾在此率众从事革命活动。宋末元初,著名诗人杨果游遍花溪,作《普花词》8首,赞曰:“溪皆春花发,花发溪更红。红红溪花蕊,蕊蓓水痕中。”。清人傅青主来花溪赏景,见溪边生长着许多花色艳丽的刺梨,甚是喜爱,作《题刺梨》诗一首:“肉脂为容花作笔,琉璃作色针为屏。等闲不识高深意,错认桃花梦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