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代表什么生肖?
子鼠 (23点-1点) 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也是最早被人类驯服并使用的动物之一。《礼记·曲礼》中有载:“犬曰尔雅,豕曰玄冥,牛曰仆隶,马曰骏骑,羊曰德祥,鸡曰锐精,鸭曰浅平,鹅曰清亮,兔曰明征”,其中的“犬”指的就是“子鼠”。李贺在《昌谷打杀妖狐》中也有“子为天子”的诗句,这里的“子”依然是指老鼠。可见,子鼠在古代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灵兽。
丑牛 (1点-3点) 作为十二生肖的首位,牛的贡献不仅在于它勤劳踏实、任劳任怨的品质,更在于它是人类最为忠诚的伙伴——“衣赐履”的故事流传甚广,据说东汉时期,河南太丘有人名叫陈寔,他家中非常贫穷,但却经常穿着华丽的衣服去赶庙会,人们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的衣物是从何处而来,陈寔笑着回答说:“我有幸得到一位贤德的主人,他用五谷杂粮把我喂得饱饱的,用布帛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所以我能穿得体面地去参加聚会呀!”原来,陈寔家中养了一头黄牛,这头黄牛不但力大无穷,而且非常通人性,每当陈寔想去赶集的时候,就骑在牛背上,唱着歌儿去了;回来的时候,就坐在牛背上数着“一二三”回家。这位主人心中的快乐,除了有牛这样的好伙伴外,还有啥呢?真是少有啊!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也称赞道:“吾闻诸荆山之阳,池鱼之大,且百斤重。”这里的“池鱼”,实际上就是“稻田养鱼”,而最早的倡导者正是牛人神农氏——据说他在教民耕作的同时,还让百姓把野生植物拿来饲养鱼类。我们可以说,牛是人类最忠实的动物朋友。
寅虎 (3点-5点) 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在十二生肖里位列第三,当然也是有道理的。首先,这种凶猛的动物战斗力很强,能打败其他动物;其次,它的视觉和听觉极其敏锐,对于周围的环境能够进行很好的感知。老虎还是一种“爱干净,讲卫生”的动物,每次吃饱饭后,总会静静地躺下,把肚子露出来,然后尽情地打一个哈欠,把口腔及咽部积存的食团吐出来,这样不仅能清洁牙齿,还能祛口臭。不过,再干净的虎嘴,也改不了它“爱吃肉”的本性。
卯兔 (5点-7点) 兔与鼠一样同属于啮齿类动物,体型较小,但奔跑起来也很迅速。和鼠类相似,兔子也具有社会性,会建立自己的“领地”,并且有“领主”——一只成年雄兔统领几个雌兔以及幼年兔。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兔子会用后足蹬踢侵略者,当遇到强大敌人时,还会将身体蜷起,使头部完全陷入双峰之中,以躲避敌人的攻击。虽然兔子善于奔跑,但它们的耐力并不好,只能跑很短的时间,因此常常采用“游击战术”,边跑边射。
辰龙(7点-9点) “龙”并不是某种真实存在动物,而是古人综合多种动物特征赋予龙的神秘感,如《周易·乾》中就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的文字描述。由于古代帝王自诩“真龙天子”,于是龙成了帝王的象征。其实,早在商周时代,龙就已经成为帝王的专属符号了。比如,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就常出现“王若日”字样,其中“王”即是君王,“若日”就是像太阳一样的龙。不仅如此,古书中还有不少关于龙的记载,如屈原《离骚》中有“蛟龙腾渊兮”,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有“我有亲父兄,性与阿母谐……常呼仁孝名,听我箕帚颠。阿母喜我言,治家多伶俐……”,西晋张华著《博物志.异兽》中则有“龙穴中有赤珠,夜光明烛”等。可见,龙不仅是吉祥图腾,而且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
巳蛇(9点-11点) 民间素有“蛇盘龟”之说,认为这是财运亨通的好征兆。确实如此,从古老相传的“蛇盘龟”到现实生活里的“蛇盘蛋”,无一不在昭示着一个道理:只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就一定能够发家致富。那么,你知道蛇究竟是如何致富的吗?原来,蛇不仅可以爬行,还可滑行。当它们遇到阻挡去路的障碍物时,可以迅速缩回体内,借助肌肉的力量,让人体快速滑行出去。蛇还有着超强的嗅觉,据科学家研究证实,蛇的嗅觉灵敏程度甚至超过了狗。
午马(11点-13点) “马上发财”“马上平安”,这些寄托着中华民族美好愿望的民俗成语,似乎都在表明一匹马的重要性。在十二个地支当中,午马代表着夏天,也正是万物茁壮成长的季节,而马也是一样,他们在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吃得好、睡得香、奔得欢。尽管马的身体比例接近完美,四肢有力,但它的耐力却不如牛,速度也不如猫,也就是说,如果单打独斗的话,马并不是顶尖的角色,但它却凭着勇敢、机灵活泼的性格,赢得了“群雄逐鹿”的胜利。
未羊(13点-15点) 古话说:“猪笨、羊傻”,其实这句话是对牛羊等家畜的最高赞誉。因为猪、羊等家畜在进化过程中缺乏竞争意识,不想狼那样强悍,所以只好用“笨”和“傻”来掩盖自身的弱点。其实,“蠢”和“傻”都是评价极低的字眼,用在羊身上是不合适的。 羊其实很聪明,也很有灵性。
申猴(15点-17点) 在十二生肖中,猴与鼠一样属啮齿类动物,体格细瘦,头脑灵敏,行动敏捷。他们不仅善于跳跃、攀缘,而且还具备非常好的水性,能在江河湖海里如鱼似猴。猴子还具有“模仿”的能力。有一则笑话这样说道:“一人捉住猴,用手紧紧抓住,另一只手掐住猴子的双腮,将猴的嘴掰开,见里面青苔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