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五行中有哪些?
五行的起源,最早见于春秋中期的《管子·五行》。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土,曰尊卑。” 这里的五行并不指向现代科学概念的“元素”,而是基于当时人对自然界认识的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形态。其中木火土金水不仅指代五种物质,也指示了这五种物质的运转方式,即木的“曲直”、火的“炎上”、土的“尊卑”(含“渗透、滋养”之意)、金的“从革”、水的“润下”。
到了战国中期,齐国稷下学士淳于髡作《五行大义》,提出了“五德始终”说。 “水木火土金,五脏之气也; 肝心脾肺肾,五官之精也;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之所也; 目舌唇牙爪发,筋骨肌肉皮肤,形貌之属也。 此皆五行之所秉也。……此五脏六腑、六腑所、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皆有阴阳表里,雄雌大小,其脉象形状,有盛衰之应,如鼓应桴,水溢舟行。故曰: ‘知者之谓工,能者之谓圣’。
这里将人体与五行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体的形态结构被赋予了五行的内涵,人体功能的发挥也被赋予了五行中的某种属性。如果某人的形体像树,体格强健,冲劲十足,我们就会形容他“栋梁之才”; 如果某人性格温和,举止从容不迫,我们便说他“气定神闲”; 如果某人行动迟缓、说话语调低沉,我们就说他的个性和水一样“温润柔和”.... 这种用人体特征比拟五行,再反过来赋予五行以人格特征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十分常见。比如,有人看见一个人的体型瘦小单薄,行动迟缓,话音低弱,就会说“此人五行缺木”“此人阳气不足”; 若是看到一个人眼睛明亮,鼻头挺拔,皮肤湿润,说话声音洪亮,行事风风火火,就会说这人“五行不缺”“阴阳平衡”,健康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