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债有什么优势?
一、利率优势 1994年,中国政府发行了2714亿特种债券(即“特债”),1995-1998年间又陆续发行了3 600多亿元,这些债务的利率都在5%以上。而同时期的美国联邦基金利率(FFR)平均仅2.74%;日本央行利率(CPI)仅0.59%,德国央行利率更是只有-0.5%。 中国政府在特债发行期间,坚持按约定支付高额利息,从不拖欠,也不减值。即使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也没有放弃偿付义务。这样的信用记录使得中国在2004年和2009年两次增发国债时,利率只要略高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就足够,从而节省了巨额融资成本。而在国内宏观经济向好、市场利率处于低位时,财政部适时调整利率政策,于2012年下调利率至2.65%,2014年进一步下调利率至2.75%,既降低了市场利率水平,又避免了因利率过低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陷阱,使资金使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规模优势和结构优势 作为世界上负债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财政收入除了缴纳法定支出外,还承担了大量的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支出。尽管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14年中国财政总收入超过了17万亿元,同比增长5.5%,加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储蓄,以及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和公积金,总储备金超过20万亿元。
与一般国家财政不同,中国财政不仅承担公共职能,还要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虽然经常项目顺差大幅减少,甚至出现了逆差,但是证券投资项目的收益,以及其他业务产生的收入仍然大幅增加。2014年全年,这一部分的收入达到了4035.8亿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达23.5%。 由于实行分类核算、分账管理、区分税负的负担机制,中国的税收负担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高。
以企业为例,目前中国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负担总额已接近或达到国际上限,再提高税率的空间已经不大;企业所得税方面,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基本税率均为25%,且内外资企所纳税额占全部应纳税款的比例基本相当。
三、公开透明和风险可控的优势 中国债券市场的运作遵循市场化原则,采取的是净价交易、全价结算的模式,定价公开高效。通过完善监管体系,加强信息披露,确保投融资双方的信息对称,市场运行的透明度不断提高。对于风险的把控,监管部门坚持防范风险与促进发展并重的原则,实施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审慎的监管措施,确保债券市场在平稳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