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子五行属什么?
“五音”,中国古代音乐术语,又称“五声”或“五音阶”;其含义是指古代的五种声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代音乐的do、re、mi、sol、la。 “五音”并非特指五个音高,而是一个固定唱名的调式,类似于现在音乐中的自然大调或者自然小调。这种以五音记调的写法比用文字记调的谱子更为方便易记,因此被广泛使用于古代的民间曲调和文人曲赋之中。
《礼记·月令》云:“孟春,其音角。”“季春,其音羽。”“仲夏,其音徵。”“孟秋,其音商。”“秋分,其音角。”…… 晋代学者郭璞注《尔雅·释天》时亦曰:“宫,谓管色之宫。商,谓管色之商。角,谓管色之角。徵,谓管色之徵。羽,谓管色之羽。此五者,盖乐之所立也。”“故管弦之操,必以宫商为韵。歌谣以角徵为步(字误)。而羽声应之。今平调、清调皆须有羽。……无羽者,非也。”
“五音”和今天简谱的“1234567”一样,是一个泛称,而不是准确的音高概念。在古代文献中,对某些特定乐曲的音高记录中确实出现过“1234567”这样的形式,但这仅仅是为了记录演奏时的调式变化,而非对准确音高的纪录。如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散序》:“凡奏新制曲,起末拍,以指按律吕,渐推至首句末字,乃按拍而终。”
宋代朱熹的《晦庵集·祭郑少卿文》:“尝闻正音之鼓,一吹一挝。”文中所说的“正音之鼓”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击打乐器。“一吹一挝”的意思是一阵吹打一阵敲。从这两处例句可以看出,古人记载音乐时的用语是非常灵活灵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