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
“远红外线”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由日本首先提出并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这个名词的本意是指波长大约在5微米至15微米的电磁波(注1)。而通常我们把波长大约在700纳米和40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称为“可见光”,把波长大约在400纳米到5微米之间的电磁波称为“紫外线”(或缩写为UV),所以肉眼能够看到的光线只是电磁波中非常小的一部分,用肉眼感觉不到大部分电磁波的存在,这些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统称为“不可见光”。虽然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们,但这些电磁波却对人类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们晚上能够看到星星,其实是因为大气层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能让肉眼透过大气层看到星光的电磁波长度大约是在 400纳米到70.3纳米之间,也就是处于微波与红外线波段,这些电磁波被称为“无线电波”;而我们感受到的温度则是由波长大约在2.6纳米到3纳米的电磁波引起的,这属于射频电磁波的范畴。
除了以上两种波段外,其他所有的大气波段的电磁波都被称为“不可见光”。这些被称之为“不可见光”的电磁波不仅对人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比如我们身体皮肤表面的温度是通过电磁波来感知温度的,我们皮肤表面能感应电磁波的最高下限频率就是波长大约在3纳米的微波频段。当我们感觉到热的时候,实际上是大脑接收了皮肤表面电磁波增强的信号,于是我们就有了“烫”的感觉。
电磁波在其他很多方面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在通信过程中,需要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而在现代医疗领域,电磁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利用电磁波进行超声波检查、X射线成像等。 在农业上,人们利用电磁波的辐射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以达到增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