橦字五行为何?
《说文》云:橦,木名。从木,童声。其意指棉花和木棉树(包括它的花)。《广韵》中云:“橦,木棉。”又引《周礼·秋官》之句“其不知,罚以箠橦”注曰“今之杖。”可见,作为“杖”之意的“橦”字,最初是指一种形状像“木”或“未”的字,这种字形后来写作“董”、“棟”等;而“橦”字作为表示植物学意义的“木棉”或“木本棉属”,一直延续至今。
许慎所说的“从木,童声”中的“童”即“栋”也。段玉裁在注释《说文》这句时又说:“凡言‘栋’者,皆谓屋之柱。”古代所谓“橦”字的意思主要是“栋”或“屋柱”,这与古文字的构形是相合的。如《楚辞·离骚》中有“折若木以蔽日兮,志渺渺而神遥遥”句,王逸注曰:“若木,庭树也。”“若木”即“棠梨”,又称“沙果”,其木直立丛生,秋后叶落至次年春季萌发,其树耐旱且防风,为古代庭院常见树木之一。
古文字学者一般认为“橦”字构形可能是由“若”和“木”两个字合体而成,这正好与“若木”一词的古文字形象相合。但若仔细分析这两个字的形体来源,就会发现“橦”字构形的另一可能:上面部分可能是“章”或“辛”字的初文,下面部分是“木”。因为“辛”和“章”都是具有“尖刺”之形的文字,而具有类似“剌”形的文字,其读音大都相同或相近,所以在古书中往往可以交换使用。这一点也可以从另一个方向证明“橦”字表示“木棉”之义的早期文字应是“章”或“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