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属于五行什么颜色?
“五行的颜色”只是一个通俗的叫法,其来源是《史记》记载的“太初历”,在《史记》原文中并没有提到任何关于五行的色彩内容,所谓“太初历”也只是记录了大月小月的对应天数和朔望出现的时间,以及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日期。至于颜色,完全就是后人附会出来的。(司马迁没空记这些玩意) 后来,东汉的张衡在造浑天仪的时候,为了显示天象与地形的相对位置,做了两个很重要的贡献:
1. 提出地球自转的理论(这之前人们认为世界是静止的);
2. 把宇宙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并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色彩: 这里的“色”字,指的是“星占术”中的术语“色位”(色居),原指天上某颗星星所在的位置或区域,这里泛指天上的所有星辰。所谓的“土形颜色”、“金形颜色”、“火形颜色”其实指的就是“火星”、“木星”和“金星”在不同季节的不同位置——这显然跟现代天文学完全无关了。
不过,虽然张衡的这些著作里面没有提到“五行”的颜色,但其他“五行”方面的典籍里却有提到他的理论,所以这些色彩也就随之流传了下来。 汉代的《淮南子》中提到:东方属木,其色青;南方属火,其色赤;西方属金,其色白;北方属水,其色黑;中央属土,其色黄。
晋代文学家郭璞注《水经》时,也引用了这个说法,并补充了一些细节: 这段文字里面的“四序”,应该是“四时”的意思,因为“春、夏、秋、冬”已经是四个季节了,再分下去就太多了。比如春季,就可以再分为“孟春”“仲春”和“季春”,每一季度都包含三候,每候都为五天,这样每一季节就有七十二候,一年总计就有三百六十日。 而这五色,也是在五行的基础上的延伸: 在我国传统天文和阴阳五行中,每个季节都是“阴阳”两气的结合,因此各有“阳极”和“阴极”的概念:春天从立春到谷雨为阳极,夏天从立夏到小暑为阳极,秋天从立秋至霜降为阳极,冬天从小雪到大寒为阳极,每个季节最后一个月份为阴极,其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大寒小寒八个节气则是阴阳平衡之时。
由于每一个气都有阳极和阴极,每一个季节都有开始和结束,因此就形成了八节七律的说法: 这种节律性的变化,古人用眼睛是看不到的,但他们需要用文字来记录,于是就创造了“符号”这一特殊的字符,也就是把某个节气归到一个特定的字符中去,这样就能通过排列组合的方式,表示任何一天了。这就是“干支纪年法”,而这套体系里每一个字符都有一个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