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五行是火吗?
不是,《说文》解释为“冰之纯者也”。也就是说它是“冰雪”的意思。段玉裁注曰:“凡物之精,聚而为形者,谓之‘晶’……如水晶、琥珀、蓝宝石之类皆曰晶。”……可见“晶”的字形演变是这样的: 《康熙字典》记载“晶”的本义是“珠也”,引申指“光亮”(跟“莹”同);再引申指“清澈”(跟“莹”同);又引申指“明亮”,最后又指“晶莹”。从“晶莹”再引申出“明净”、“清楚”等。 “晶莹剔透”中的“晶莹”意思是“明亮澄澈”,所以前面要用“透”字。而“晶亮”的“晶晶”则用来形容光线或者月光、星光,所以后面要加“光”字。
至于“星星”为什么不说成“星颗”呢?我猜测是因为古代“星”是指“流星”或“恒星天体”,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所有“星星”。而“星辰”表示的是“满天星斗”,“星宿”专指“二十八宿”,这些名词都含有“众星”的含义。所以“星星”用“星”字表示,而不能用“颗”字。 上面是对古汉语中“晶”字的解释。那么它能不能代表五行的火呢?我认为不能,因为“火”的本意就是“火烧”或燃烧的物质。《说文》里“火”的本义是这样写的: 这里的“火”是被动的,即“火被点燃”或者“物体受热达到燃点”。而“晶”则是主动的,意思是物体的内部“发光”并产生热量。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而且古代关于“五行的理论”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单单根据一个字来定论的。比如“日”字,在阳火的层面表示太阳,属于离火,而在阴火的层面又代表心火。同样,“水”字在阴阳水的层面上分别代表雨水和泪水,而在土的层面上又代表了泥石流等等……所以说古人是很严谨的,不会把一个单纯的意思分配给某个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