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代表哪个五行?
月,在象形文字里是一个象形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写作“月在”。 汉代的隶书 变成现在的繁体字月亮“月”;而简体的“月”字则是由日本汉字“月”演变而来——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推行简化字,当时就是参照汉字字体将“月”字简化成现在的样子。 这个字就像是一弯月牙儿,所以本义应该就是指月亮。《说文》给的解释是“月中之象也”即月亮的形状。
但古人用月亮来表示时间单位,这似乎有点让人费解。其实这也是一种泛指。月亮在环绕地球运转过程中会受到地球引力作用而产生“公转”,由于公转轨道不是正圆,因此月球在绕地球运行的一个周期中所走过的距离并不完全相等,会产生“差额”,这种现象被称为“朔望月”。 “朔”是指农历每月初一(新月)时,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太阳刚刚越过天际线,开始照耀大地,月球位于地球阴影中,无法被阳光照亮的时刻——“朔”在古代被认为是日月相会的时刻,也就是一个月的开始。“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满月)时,月球位于地球正上方,地表被太阳光照亮一半的时刻。 而以朔望月为时间单位的历法最早就是出现在我国的夏朝,今天的人们习惯上把这种历法称为“阴历”——因为它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来决定月份起始的。
此外还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时间单位叫做“阳历”——它主要依据地球公转轨道位置变化划分时间,基本上一个月的时间长度保持不变。现代的公历即源于此。 而古代的阴历并不是严格以月亮盈亏变化的,而是以十二个朔望月为基础制定出来的历法。这是因为月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正圆,因此每个月的“朔”或“望”并非仅仅发生在农历的月初或者月末。 举个例子说明这一点:假如农历正月朔日为甲午日,按照现在公历日期推算本来应该正好是15日凌晨0点,但在古代由于采用阴阳合历,这样是不能确定的,可能会早一天或者晚一天,例如可能到了二月“朔”才出现在公历的五月。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出生日期据考就在农历七月初三~初五之中。又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日期为正月初四,而末代皇帝溥仪则是腊月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