窕五行是什么?
“五行”这个词被很多人耳熟能详,但真正理解的人却并不多。我见过的很多人一听到“五行”就认为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事实上,五行最早来源于古代汉族人民对物质形态的认识,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实物的形状和性能。 《尚书·甘誓》中就有“有虞氏(舜),横革四凶[1],以御方民。朕(舜)乃劓殄(yì tián 割除)赤苗。”其中的“木、火、土”就是指的五种实物。
到周朝时,“五行”的概念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了。《尚书·洪范》中记载了周武王与姜太公讨论五行的问题: “何谓五行?” “五行者,一曰土地,二曰人民,三曰政理,四曰礼义,五曰刑法。”[2] 这里的“土”“人”“政”“礼”“刑”就是后来的“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同时,书中还指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五行,皆秉阴阳而生,秉阴阳而成形。今土盛而木衰,金盛而火微,水盛而土薄,此其征也。五行不一,各奉其职。相和而行,相克而下。” 除了《洪范》以外,春秋战国时代的典籍如《左传》《国语》《管子》等也都记载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这时的五行概念已经和后来儒家经典中的五行概念没多大差别了。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五德终始”说的“五德”并不是指金木水火土五常之德,而是指“五德”始终循环往复——其实也就是五行生克的循环往复。西汉初年,董仲舒在继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德终始”说,这个学说认为自然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受五行的支配并遵循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发展演化。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序》中说: “故天象五星谓之五行;五味,金木水火土,谓之五行。凡天地万物之形,言乎五;五行,所以生物,谓之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