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金融危机?
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写了好多分析的文章(见微博)。现在回头看,当时的分析还是靠谱的。当时,我也分析了雷曼兄弟破产的原因、金融危机的根源等等。 昨天看到《大空头》这部电影,又让我想到了很多。电影里有几个镜头,值得深入思考:
1. 2005年,德银做空美国房贷,遭到高层阻止。因为德银认为房贷是良性资产,不会违约。而CDS是保险,能保护投资人的资金安全。他们不知道的是,房贷的借款人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很多中小企业,他们贷款买房,是为了扩张经营,当经济衰退来临时,他们还不上房贷,银行收不回房产,又会增加不良率。当房价下跌时,房贷的违约率和损失率都会上升。 CCS 3个月的风险值已经高达44%,说明市场对房贷的信心已经不足,开始定价风险。如果银行此时补进资产,维护自己的流动性,那么代价就是支付更高的价格买回自己卖出以平掉空头头寸,这样会造成资本金的减少,影响银行的稳健性。
2. 2007年夏,金融风暴来临前,投行A为了维持自己的业绩,向客户承诺高收益并保证本金的安全,发行MBS债券(这里没有说具体产品,但考虑到当时的形势,应该是指CDO等)。投行A将收到的债券和抵押物交给CCS,要求CDS来保障投资的安全性。彼时,投行A认为自己的业务都是优质资产,不可能违约。尽管市场上对CDS的需求很大,但它仍然不愿低价出售以规避风险。就这样,它继续支撑着表面上的繁荣,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一旦有人抽贷,就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爆发金融危机。
3. 同上,虽然投行A已经在努力展期债务,避免违约,但还是没能摆脱金融危机的命运。到2008年春,它只能宣告破产,由监管机构接管。
电影反映的不是美国次贷危机,而是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仍然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失灵。金融衍生品的买方是为规避风险,卖方是寻求高收益。双方求仁得仁,各取所需。但在现实市场中,却出现了错配。保险的资金由于监管严格,不能直接参与标的投资(否则也不会发生97亚洲金融危机);而标的一方由于需要扩大经营,追逐利润,却增加了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于是,风险在衍生品市场充分暴露,继而冲击实物资产(这里正是房地产),并最终演变成金融危机。 这难道还不深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