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投资主体?
需要明确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当下的中国资本市场,“多元”是一个伪命题和伪需求。 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自1998年建立以来,经过了20年的发展,到2017年底,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AUM)已达11.5万亿人民币。这相当于2016年末GDP的40%,人均GDP的两倍多;相当于美国公募资产规模(AUM)的32%,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募基金市场。
同时,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目前共有2200只,相比美国的4000只公募基金和2.7万只共同基金要少很多。 中国内地个人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和混合型基金比重很低,2016年底为7%和1%,远低于美国家庭60%以上的股票基金比重。 在A股全流通的背景下,公募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主力军,具有专业优势、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效率。 然而,国内目前的公募基金公司只有52家,相比于美国500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和全球7000多家公募基金的庞大规模,确实还显得微不足道。
所以,从供给角度看,国内的公募基金数量还不够,尤其是在权益类基金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人所拥有的金融资源和所具有的专业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由此导致的投资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但是,如果通过适当的设计,这种分割状态完全可以得到改善。比如可以通过设立不同的投资主题来满足不同类型资金的需求,也可以设计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基金产品,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对当前的中国基金业而言,真正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鼓励更多长期资金的入市和投资主题范围的拓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