扃代表什么生肖?
1. 什么是“扃”呢? “宫室有观,谓之观星台;又于其上建小观,曰望云;牖户之牖,皆以帷别之。” 也就是说在房屋里用帷幕把卧室隔开、封闭起来的门窗就叫“扃”(jiōng)。《说文》里有解释:“扃,居牖也。”“牖”就是窗户的意思。所以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扃”就是房间里的窗户。 不过这里要提一下,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解释很多字词的来源的时候都是“曰”这个字,然而实际上很多是通假或者借用的关系。根据现代学者们的考证,这个“曰”其实是“誉”字的初文,也就是赞美、称颂的意思。那么在这里应该也是赞美屋子里面的窗户,称之为“扃”。
2. 十二生肖中的“鸡”和“雉”指的是什么动物? 从字形上来看,“鸡”字上面是一颗蛋,下面是一只脚,很明显是在形容鸡蛋的形状,而且古代鸡是很珍惜的动物,经常用来祭祀,所以《诗经•豳风•七月》里面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既饮旨酒,永锡难老。”描述的就是用刚收获的新米酿制的醇美黄酒来祭祀祖先,祈求延年益寿的场景。这和黄牛用来祭祀一样,都属于贵重的祭品。 “雉”字上面是一支雄雉的脑袋,下面是个“隹”(zhuī),鸟类的象形文字,说明是一只雄性山雉的头部形象。
从这两个字的字形上来分析,应该是公鸡和雄雉的合称。然而令人感到惊奇的是,现代语文课本中却认为“鸡”和“雉”分别是一种动物——鸡是属于家禽,而雉则是野生的雌性山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里的“鸡”和“雉”和我们现在常说的“家鸡”和“野鸡”有关。
“家鸡”我们现在是认为是鸡肉的总称,然而在古代,“家鸡”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鸡,而是指母鸡。至于公的鸡则称为“雉”。为什么古代“家鸡”是母鸡的呢?这要从周代开始说起,据传周王有令:“无毁田,毋坏宅,毋焚树林。”然而诸侯不老实,有人就不遵守这个规定,周王于是发兵讨伐。到了第二年,周王想知道结果如何,就派一个名叫盛弘的使者去核实情况。盛弘到地方后,看到一片火光,赶紧询问原因。当地人说:“是夷射,今晨焚烧林薮,故有此烟。”——原来是夷射放了一把火烧了树林。盛弘继续赶路,来到另一个地方,看见道路旁边有一口钟,就问是什么原因。路人说:“是野雉飞过,翎羽触着钟,因有声。”——原来是野雉飞过时翅膀上的羽毛掉进了水钟里面,发出了声响。 这两个故事都被记录在了《春秋·僖公五年》当中:“春,王正月,雉如夫人。”“夏,五月,辛卯,雉夏氏。”“秋,九月,乙丑,雉宋侯。”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得出结论,周代的“雉”其实是指我们现在说的野鸡,而不是雄性山雉。因为如果是在野外,野鸡又有几个雌雄同形的特征,容易混淆,所以“雉”特指野鸡,并且是用来做菜肴的。这一点就和现在的语言一致了。 所以,关于“鸡”和“雉”的本义,应该这样理解: 3. 什么是“候”? 为什么要把“候”解作“鸟迹”之意呢? 这个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像一只鸟的样子,然后金文的笔画变成了“又”字,意思是手拿着鸟。所以“候”的本义就是指“用手抓住的鸟”。
后来这个意思减弱为“不用手抓也能看到”的“鸟”,而“手持鸟”的造型也就成了“候”的异写字。《礼记·祭法》里有记载:“昭庙,帝王之庙也。君亲祠黄帝而祀以上帝;太祖,谓高祖也;世庙,父祖也;昭庙,考也。‘孝’者,‘享’也。‘享’者,‘献’也。先王之所以‘享昭’焉。”这句话的意思是,祖先的宗庙,是君王祭祀祖宗的地方。其中“昭庙”是用“守祧人”也就是“候”来表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