牗指什么生肖?
《本草纲目》引李时珍的话:「鼠,七窍玲珑,胆最大者;牛,忠厚之性;虎,勇猛而贪食好斗;兔,温柔静默;龙,变化多端;蛇,诡计多端;马,神骏豪爽;羊,驯良安静;猴,聪明灵慧;鸡,精神抖擞;狗,忠诚老实;猪,憨厚可爱。」 「又曰∶人之五行,土居中央,而四维上下,各有所属。故东方青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
五行之中,惟土无所不容。四生万物,唯木生于东方,金生于西方。盖木者,东方生气所生,其性疏通;金者,西方肃杀之气所生,其性坚凝。」 根据李时珍的描述,“牗”应该代表的是老鼠。因为鼠是七窍玲珑且胆量大的动物。而且是在晚上出来活动。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夜”代表阴。 “阴盛则阳虚” 所以“夜”和“阳”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而“牖”字在古文中是指小窗子,为阳。 所以“牖”字可以理解为白天(阳)之时来到阴处。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呆久了之后,需要去黑暗之处缓解眼睛的疲劳。也就是在阳气旺盛的时候去养阴的意思。 在十二地支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因为辰、戌、丑、未都含有阴阳的蕴意在里面,所以称之为阴阳库。 当我们在衡量一个人性格好坏的时辰时,如果遇到“阳库”的时间段就要特别注意下,因为这个时间段的人比较容易极端化。
比如子时(23-1点),这个时候正是阴气逐渐减弱,阳气渐升之时。所以此时出生的男孩往往非常有才华,而且性格很刚强。但是同时也容易过刚,易折! 同样的道理,如果是在“阴库”的时间段出生的女孩,往往性格柔中带刚,而且有很强的耐力和韧性。 但是如果在阴库中再遇亥水(壬癸水)那就又不同了,因为亥中有壬甲,为阴阳平衡之水,所以在这个时间出生的人的性格往往会比较平和。
牗是古代的一种窗户,是为窗门之上的部分,形似眉,所以也叫“眉”。因“牗”与“眉”关系密切,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多用牗来指代眉。如汉代的张衡在《四愁诗》中有“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牗”。《尔雅·释宫》中有:“牗谓之衡。”孙炎释曰:“牗所以抑阳气也。”邢昺疏:“牗,今之窗也。” 可见,“牗”就是窗。因为古人习惯以窗上为上。如宋代陆游的《夜坐》诗:“南陌东阡春事动,放翁作意买耕牗。”
“牗”与“眉”关系密切,古代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多用“牗”来指代眉。如《楚辞·天问》中有“豕首纵目,何以抂之?”又:“木德火命,何以盖之?”王逸注“抂,横也”,朱熹注“抂、盖,皆谓牗目也。”“目”与“牗”字在古代有时相通,皆可以训为横也。朱熹注中已明“牗”即是“眉”,可以“牗目”连用。因此,这里的“牗”也是“眉”的意思。王逸注“抂”为“横”与朱熹注“抂”为“牗”是吻合的,而“纵目”、“牗目”是并列词语。由此可知,朱熹是认为“纵目”,即是眉的本象。王逸注“抂”为“横”是指“纵目”的引伸义,即横眉的本义。《庄子·刻意篇》云,“怒目而视,声如焦雷”,成玄英疏引郭象云,“怒目、焦声,亦所以致养也”。据此,在战国中期人们的观念中,人们认为,横眉怒目是致养,即长寿之道。人们崇尚横眉,在表情中自然形成以横眉竖目代替横目。
“牗”、“纵”、“崇”三字在古音韵体系中属同一韵部,又同属于上古声母“清牙音”。同时,在古文字中,“牗”、“纵”、“崇”可认为象形字。即“纵”、“崇”与“牗”形符表示的意义相近。可认为是后起形声字,其内形部分与字义相关。“纵”内“从”、“崇”内“宗”也与“牗”形符义相关。“从”本意是“纵”义;《礼记·祭统》“宗”与“丛”相通。因此,可以说“纵”、“崇”是在“牗、纵”、“纵目”、“牗目”流行后,对“牗、纵”之本义“横眉”引伸概括基础上的形声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眉毛表达思想,习惯以“目”的上下部位来表达表情。
古文字“横”字(横、衡可通用),本意是车辕,古代车辕都是横的,“横”字引申表达垂直义,如“横行”、“横逆”;而“纵”、“崇”在古代都有纵、长的意思;“横”、“纵”、“崇”本意在字形中有表意明确的相关形符,而“横”字却引申义为“纵”或从高处“降”、“落”、“垂”下来的引申义,而“纵”、“崇”却有“从”、“宗”字本义引申为横眉,这些文字在“横、纵、崇”的引伸义上形成矛盾。这种文字与引申义的矛盾,是由于古人表情时对眉的特殊使用而造成的。《小尔雅·广器篇》中有“牗谓之衡”,是说“牗”、“衡”可以通用。
因为,古文字字形“衡”、“横”相同,即“衡”、“横”可以通用。古代有“衡门”、“横门”,都是指“牗”、“纵”、“崇”字的本义“眉”的意思。《尔雅·释宫》中有“牛角谓之衡门”,即“牛角门”是“衡门”、“横门”。因为,古代多认为“眉”是“纵”(可认为是竖写行文字时代的音读缘故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