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指什么生肖?
“一龙十凤”中的“龙”,其实是指代神龙的玉璧。《周礼·春官·大师》中有载:凡祭祀,掌其璧瓒,为坛位。注云:“珪,祭祀主神之币也;瓒,玉瓒也……分璋为二,有采为上。”孙诒让正义引黄以周云:“古者,朝聘、丧祭皆用璋。《公羊传》‘赠玉以玦’、‘执玉环’,即此璋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曰:‘琮八寸,圜而轻;璋八寸,隅薄而纤。’盖谓此矣。后世遂以为贡品。” 由此可知,周代就有以玉琮(或玉璧)作为祭祀(包括朝廷祭祀和民间祭祖)时所用礼仪币物的记载了。秦灭周后,这一制度延续了下来。汉朝建立后,在汉高祖刘邦即位时正式制定了 “玉帛之祭”的礼仪规定,明确将玉璧列入了皇帝祭祀天地祖先时的主要敬献之物。
到了唐代,随着国家制度的完善,祭天地、祀祖先的礼仪有了明确规定。其中,作为祭品的玉璧的形状和材质也有一定的要求。据《唐会要》卷七十记载:“凡祈醮及祭祀,须玉璧四寸,无过五寸。其色温润,其纹细密,其形圆好。若不得玉璧,以钱代之。不得用金代币,谓金箔为之非礼也。”这段记载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唐朝的祭天地、祀祖先等礼仪是在“祈醮”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是玉璧作为一种礼器,其样式、材质、制作都有严格的规定。
宋朝建立后,在制礼作乐的过程中对历代礼仪制度进行了重新厘定,其中就包括了作为祭祀用品的玉璧。《宋史·礼志》详细记载了宋太祖祭祀天地、宗庙、社稷时所奉的玉璧形状与质地:“玉璧九寸,无纹饰者。”也就是说,宋朝祭祀用玉璧的形状是大小适中的圆形,表面光洁,没有雕刻任何花纹。
元代以后,对玉璧的使用逐渐放松,不再作为正式的祭祀礼品出现。明朝建立后,沿袭了元朝的礼仪制度,明初永乐年间制定的祭祀大礼中虽然提到了玉璧,但并没有规定必须使用玉璧,而是给了君主很大的仪式变通权——皇帝认为合适就行了。所以,从明代中前期开始,皇帝祭天时所使用的礼器组成为:镇纸(玉制方型器物)一件,上香七根,献酒爵三,宝瓶一个,内盛五谷,外附五彩丝线。至于地上铺的垫子,则要用黄色的丝绸做成。 到明代晚期,统治者更随心所欲了。万历皇帝修建皇极殿时,嫌所用的“皇极”玉璧尺寸不够,又命人重新制作了一件更大的玉璧加进去。就这样,一块原本用来祭祀的天神器物变成了封建帝王彰显自己独裁权限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