侇五行中属什么?
《礼记》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即命名没有一定的根据和理由。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字的作用就是区分彼此的,如果名字没有固定的意义,那就无法辨别彼此了。古人很重视起名。周代,天子、诸侯以及其他官员甚至普通百姓都有自己的名号。这些名号都是有一定意义的。 比如鲁桓公的名字“桓”,是因为他能令天下诸侯都听他的,所以名为桓;晋文公的名字“文”,是因为他会布文德,所以名为文;齐庄公的名字“庄”,因为他有庄严的容貌,所以名为庄……这些都是按照本名的意思来解释的。
但是,如果这个人没有这样的美德呢?那怎么办?孔子认为,可以取其同义者。因为语言是有不确定性的,同一个字,可能会有好几个含义,为了确定起见,就取一个字的所有意义中最有意义者为之命名。 这种情况在古书中是常见情况之一。
如《春秋·隐公元年》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其中的“克”字的本意是指战胜,但在这一句中“克”字是“能够”的意思。又如《周易·乾》中的“飞龙在天”,龙飞在天并不是真实的情况,这里用的“飞”字是“象征”的意思。再如《论语·宪问》中有“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其中“之”字通“至”“往”等,在这里表示“到……” 这种取同一字所有意义中意义最确定的作为人名的情况也反映了我们汉语用字的不确定性特点。
我们现在的拼音文字不能像汉字这样为每一个字赋予多个意思,外国人很难理解我们姓名表达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