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五行气息原理?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具有广泛的人文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渊源。关于气的起源,古人作了很多解释。《老子·四十二章》指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里所说的气是指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它与西方哲学所指的气体是不同的概念。《庄子·知北游》云: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 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里的气是指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或能量。
由以上两则文献可以看出, 战国秦汉时期的道家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信息单位,它首先是无形的存在,但也可以凝聚而成有形之物。这种观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道教宇宙生成论和丹鼎气的理论。 东汉末年,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以阴阳、八卦学说阐述了炼内丹的方法,提出 “还丹” 之说。所谓 “还丹” 就是用阴精(癸) 滋养阳魂(辛),使阴阳二气相互交遇,循环往复,以致生生不息,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魏伯阳认为,人体中的精气好比天体中的星辰,必须保持一定的相对距离和一定的生活规律,才能正常地运转,否则就要出现病态甚至死亡。他还把精气比作自然界中的水火,认为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 “水升火降”、“心肾相交”,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阴阳不并,五劳七伤” (《周易参同契》卷上) 的结论就指出了阴阳失衡会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的道理。
魏晋时期,道家学者葛洪继承和发展了魏伯阳的丹道学说,详细论述了采补、炼丹、服食等各种养生延年的方法,并对行气一术作了重要的贡献。他根据道教修炼的需要,将战国以来的“气”的概念加以细化和深化,提出了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的名称 (见《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篇》 ),并给出了它们的生理功能: “人之血气者,随天地升降,周流不休……故人气立乎中,精神治乎外,血气盛不衰,病不成焉。若夫元气,又曰先天之气。禀于肾间,含于命门之内,非呼吸之外气也。其虚如谷响,善应人而发,犹如波浪,推前至后,循环无穷。此元气之所以补五脏,通经脉,益脑髓,暖丹田者也。”(《抱朴子·释滞》) 这里所谓的元气是来源于先天的、能够运行不息的细微物质,它在体内与后天之气一起发挥作用,滋养着全身组织器官,从而使生命活动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