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在五行属什么?
“恒”本身是个会意字,上面是“宀”表房屋,下面是“冬”表冬天,会合起来表示人在室内,与外界隔绝;从“冬”又引申为长久、久远之义,《说文》:“恒,常也”。
《周易》中“恒”作上爻用: (1) 彖曰:久於其道,天地之道。刚健不息,日月之道;利贞,君子之道。 (2)象曰:山上有雷,泽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初九: 振恒,凶。六二: 系小子,失丈夫。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民犹若丧厥亲。 (3)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矣。九四: 田无禽。 六五: 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上六: 振恒在上,大无功。 (4) 象曰:振恒在上,德毁也。
《易传•文言·恒》解释《恒》卦的内涵,强调恒道的意义: “恒”,久也.刚柔相衡,万物乃生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於天地之间哉!子日:“君子行《恒》乎,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亡或死, 君子行之,不可不恒也。 仁者见之则为仁,知者见之则为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从上述对“恒”的解释及《文言》的诠释来看(5),“恒"有两个重点含义,一个是时间上的长久不变,另一个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之道。因此这个“恒在五行”的问题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的情况,其一是在时间概念上的五行问题,其二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属性问题——永恒性。对此笔者分别作出如下论述: 一. 在时间概念上的五行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中国古代的时间观念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人认为时间是流动的,所以有“周流六虚,上下无常”的说法。根据张立文在《中国传统文化本体论研究导论》中的介绍,中国古人将时间划分为五个阶段和六个时期:
1.五个阶段指:元亨利贞。
2.六个时期指:上弦下弦、孟季、朔望、明晦、昼夜、寒暑。
其中,前三个时期对应春季,后三个时期对应秋季;“上弦”“下弦”即农历初一、十五;“孟仲季”就是三月、五月、七月,一月分三节;“朔望”“明暗”即是每月初一、十五的满月与月牙,白天黑夜各半个月。
至于为什么要分成这五个阶段和六个时期呢?这是因为它们代表了阴阳的不同状态——所谓元亨利贞,就是阳的四种不同的状态;所谓的上弦下弦等则代表阴的不同状态;这里的贞与正通假,代表正大光明的意思。
另外,之所以要区分季节,是因为季节的变化对于万物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季节变化的基础又是时间的推移。所以古代将时令与四时结合考虑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关于恒道所表达的永恒性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见仁见智了。但是笔者认为,既然《易经》本身就是一种哲学著作,那么它的目的就是要表达宇宙运行的本质规律以及人类生活的处事原则,而这一点是亘古不变的。
举例来说,《易经》中提到许多事物都有对应的卦象,而这些卦象都有着其特定的含义,如乾为天,坤为地等等,这就是永恒的属性;同样,《易经》中的许多话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真理,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这也算是永恒吧……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简单讨论,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