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前属于河北吗?
先贴一篇旧答案,再详细说。 先说结论: 北京在明代以前属于河北,清代开始属于直隶省(今河北省)。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抵御蒙古人的侵扰,将京师及其附近地区的府、州、县进行重组,设立九边重镇。其中,辽东都司的治所在沈阳,而山海关则由总兵官驻防,管辖河北和辽宁的迁民镇(位于辽宁省义县)。
正统五年(1440年)九月,因辽东战局不利,将山海关及迁民镇的巡抚移驻遵化(今日的河北迁安)。成化元年(1465年)十二月,撤销迁民镇巡府,其地设为永平府,治所设在迁安县城西之梁沟门,隶属于山海关总兵管辖。
此时,今天的北京周边地区,即北平府所属的各州县,仍属顺天巡抚管辖,而直辖于京师的府城则只有雍王府与仪王府,以及内务府管辖的地区。不过,这时的北平和北京的疆域并不相同——北京包括今天北京的城区和郊区,而北平则大致相当于今天北京的周边地区,二者之间有长城相隔。
随着北方边防形势的好转,明王朝在北平的军事部署也不断变化。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鉴于蓟州(今天北京密云区)一带的军情较往年缓和,决定将永平府属的兴州(今天辽宁新民市)移至滦州(今天河北滦县)。
到了嘉靖九年(1530年)三月,又由于边境形势的变化,将原居外地的蓟州守备调京,驻扎在北京西南隅,并扩建阵地,增筑敌台,准备长期作战。与此同时,为了便于指挥和就近补给,将京师的九门改为十门,在原城四门之外,另开永定、正阳、宣武、崇文四门,并将原四门的瓮城拆除。
关于北京城的改建和扩建,详见本人另一回答 嘉靖时期,在今北京城区西南隅已经形成了以九门城墙为界的外城,而内城的建制也基本形成;而在郊外,北京与北平的界线仍然由长城控制。 隆慶五年(1571年)十月,由于鞑靼部俺答汗的入侵,明朝廷决定南迁紫禁城,并在今天北京城区的东北隅修建宗庙社稷,作为皇家祖祠。
然而,这次迁徙并未改变二京格局,即北京属河北,而北平属辽东。但是,由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京师之地,龙蟠虎踞”,且“前朝旧称燕京,本朝升为京师”,因此出现了“京师”简称“京”的情况,这种书写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万历中期以后,蒙古部落势力衰弱,北方边防形势好转。为了统一指挥辽东和蓟州的军队,在蓟州城内筑造了镇东楼,作为统帅戎马的指挥设施。
清初,京师仍旧属于直隶省管辖。雍正二年(1724年),设直隶总督,专操南北两路(指直隶及京师)军政要务。次年,因京师地近皇帝龙潜之地,故于乾隆十年(1745年)改称京城,又因该处原有会通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始挖新河,并新建运河大坝,同时修整漕运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