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代表哪个生肖?
鼠 子鼠 子,古代表示的“子”字本指孩子,由此引申指一切动物生子,又指事物的第 一或最先的,还指有道德观念的人。 《荀子·王制》中有言:“天子之鼠不捕,礼也。”李注释道:“谓时和年丰,万物皆遂,无所伤害,如小儿之于父母,无所违戾。”可见在古代人们认为子鼠是仁慈的象征。
牛 丑牛 “牛”在古人眼中不是一厢情愿地歌颂对象,而是饱含贬义的反语。 《诗经·召南·草虫》中有言:“喓々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阜螽”又名蟋蟀、知了,好斗,有“负争”之名,古人误以为其食禾苗,故名。《诗经·小雅·大田》中则有“去其螟蛉(螟蛾幼虫),及其螟蛉,予何憎焉!”的诗句,以螟蛉代指水稻田中的害虫。牛的品行至少在周朝时已经被视为“恶”的代表了。 而“牛”字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没有发现(虽然二者都发现了“母”字,但古人以母牛产子为耻,《礼记·郊特牲》中有言:“夫礼,始于冠,本于婚,重(重视)于丧祭。”可参阅),可能就是因为它的形象不太好。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才开始出现“牛”字,而且大多和“耕”有关——当时贵族们已经以牧耕为主了。
虎 寅虎 古书上记载,舜的父亲瞽叟有个妻子叫嚚(yín yǘ),很凶悍,“嚚”就是虎音之讹。 《庄子·离骚》中有“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旋”的句子,王逸注道:“邅,旋转也。”而“邅”字从山从申,正是寅虎的字形。可见老虎的形象在周初就已经出现了。
兔 卯兔 《春秋》中有一年多了“无春”之说,原因是在这一年里有七个节气发生在正月里,所以这年的二月变成了闰二月,于是有了两个春分和一个秋分。因为春分秋分都是阴阳平衡的日子,这一下子出现了两个阳盛的一天,自然不合周人的规矩,于是便称这一年“无春”或者“闰月”。其实这种情况是很罕见的,每一年都有二十四节气,少则一个节气落在阴历二月,多则三个。当然,也有例外情况,比如公元1645年也就是明崇祯十七年就有四个节气落入正月里,那一年就成了“无春”之年。不过这种极端的情况比“无春”年要难得多。一般“无春”的说法其实是误传。
“卯”这个字从兔,可见古人是以兔代指卯的。 月 辰龙 月亮又称太阴、夜明、玄兔等。李白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明月又代指远方。《楚辞·离骚》中有“夕餐秋菊之落英……朝饮木兰之高晖”,这“朝”与“夕”都在暗示太阳的运行轨迹——自东向西,因此月又有晨月、午月、夕月的说法。
日 巳蛇 日和月一样,也有多个别称。《论语·卫灵公》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人询问孔子关于“朝夕”的问题,孔子回答说白天叫作“昼”,夜晚叫“宵”,黎明即起叫“朝”,吃了早饭之后到中午这段时间叫“隅中”,黄昏后的一会儿叫“昃(zè)”,下午的时间叫“晡”,傍晚时分叫“昏”,夜幕降临以后叫“莫”,而“莫”字的字形就像一个人伸手把太阳赶走了的样子。除了日外,早晨和傍晚又分别有朝日和夕月之称。
马 午马 马在周代还是战车上的重要装备,《诗经·鲁颂·泮水》:“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攸呼泮水,淮夷徂征。”朱熹注道:“兵车既驾,士卒济济。因之以讨不庭,俾无不服。”由此可见马的重要性。
羊 未羊 有人说未羊是指羊身披羊毛的意思,但是据考古发现,生活在现在的内蒙古地区的匈奴人使用的铁器明显要多于河南地区的人,后者正是周人的起源之地。《史记·匈奴列传》:“匈奴之生,知其先代毋序国号姓名者,冒顿为之立号。”裴骃集解引张晏语:“冒顿自称单于,然则单立音义如‘丹’矣。”单于的音“dan yu”正好和“羊”字同音,这可能是“羊肉”和“羊”字起源的原因。而且“羊”字在古代还写作“祥”。《礼记·檀弓下》中有“祭器不祥”的话,孔颖达疏就引用了这句话来证明“羊”就是“祥”字。
猴 申猴 和马一样,猴子也是古时战场上常见的作战工具之一。《礼记·檀弓下》中提到晋献公的孙子桓子去拜祭祖先,结果没走几步就哭了。别人询问原因,他答道:“吾父有其标帜焉。”孔颖达疏曰:“桓子见猴标志,以为自己身为大夫,故感泣耳。”可见猴在古代也和马一样被训练成作战的工具。 鸡 酉鸡 周代金文中“酉”字多见,常用来表示酒器,或许是因为酒器形状像鸡状而得名。
狗 戌狗 从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来看,“戌”像一只手拿着工具在修理东西的形状,很可能是“削”或“刻”的变形,所以“戌”可能表示意思和修理有关。而犬类动物的特点就是特别喜欢吠叫,不停地“修理”声音。所以用“戌”表示狗的意思也很合理。另外,《周礼》中有“凡祭祀,角黍属戌”的话,郑玄笺解释道:“戌,鱼肉酱也。”可见鱼和肉也是在戌的时候加工。那么“狗”字肯定也是从“戌”得声。
猪 亥猪 因为猪长得快,所以在周代养猪是贵族阶级比较普遍的事情。《礼记·月令》中就有周天子命令相关官员监督百官养猪、宰猪,然后分配猪肉给诸侯的记载。而且从周代开始,猪肉一直是平民主要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