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生五行属什么?
五行的说法起源于《春秋》纬书,汉以后流行于民间。东汉王充在《论衡·言毒篇》中有“五行相生”的说法 :水能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其中并没有提到中医和医学家。而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五运六气”说…… 到了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并首次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规律,被后世称为“孙真人”。
宋元之际,出现了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与医学相结合的理论——易医。许叔微著《普济本事方序》云:“人之生死,非天地之阴阳不能恒化;人感此阴阳之气,有偏盛衰,病因而生。”(《历代名医佳句集锦》) 所以中医理论里并没有“五行”之说。如果强行把中医跟五行挂起钩来,那也是明代的事情。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内伤不足,外感不彻,忧悲思虑,贪淫好色,皆伤元气。”“脾肾虚脱,命门火衰,精失其所,水泛为患。”并首创以药物归经理论指导用药,认为药物的药性可以上达心肺、下达肝肾,并且对五脏均有影响作用,从而奠定了中药方剂学的基础。
而在明代以前,中医书籍中虽然也有一些关于经络、穴位的记载,但并无“经络”之名。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盖经络者,循行血气,流通营卫,内外相连,上下相通,如环无端,周流不息之机者也。” 无论从历史文献典籍还是现实角度看,中医都属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