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指什么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地支歌》中可以看出,每个时辰都有对应的动物图腾,而每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五行生克的因素在其中作怪。
在商朝时,十二生肖中除了“子”以外,其他十一个都出现了,并且以动物的形象出现在了甲骨文中。到了周代,十二生肖已经全了。到了汉代,人们开始在正月子时观看生肖守护神,并在以后流传开来。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测有关。中国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了日出日落的规律,并用来推测时刻。另外,他们发现一些自然现象有着和二十四节气相同的周期,比如打闷雷、闪电等,于是他们便将这些自然现象和十二地支联系起来,认为每一个小时都有一个相应的动物在“值班”,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子时”、“丑时”等概念的由来。
而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正是月亮圆缺改变的节点,因此又被称之“望月”或“朔月”。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快慢之分,所以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并非一定就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和十一。当“朔月”出现在正午时,也就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或十一月十五,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正上方,这就是传统的“子午卯酉”四正之时。而在其他时间,太阳和月亮则分别处于南北两边,这种时刻被称为“丑寅卯辰巳”等。
古代的计时方法和现在有很大差别,我们现在使用二十四小时制,而古代则是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再用子丑寅卯等标记出来,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因为古代没有钟表等设备,人们只能根据太阳的形状判断时刻(注:太阳的形状变化是有周期的)。而当太阳到正当中时,即为午正。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所谓的正午时并不存在,我们生活中所提到的“午时”实际上指的是中午11~13点之间。不过,在传统中医的理论中却认为午时正当顶空,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这一观念被引入后,就成了我们今天常用的“午时三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