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怎么看五行?
五行的相属关系,在东汉的张衡所作的《灵宪》中就有记载“木,赤帝之子,丙丁为其司南也;金,白帝之子,庚辛为之司西也;水,黑帝之子,壬癸为之司北也;火,炎帝之子,甲乙为之司东也;土,黄帝之子,戊己为之司中也。” 这里所说的就是木、火、土、金、水的具体方位及其所属阴阳,这一记载与现在的方向是不一致的,而是倒过来,以现代人的观念来看待这五行所属的关系,应该是这样表述——金主西,土居中,水主北,木主东,火主南。
为什么《灵宪》中所言与现在人们的普遍认识相反呢?其原因在于古人在观察星辰时,是面向东南而坐,并认为宇宙的中心是在自己的脚下,而并非头顶,所以,东方是在自己的右脚上方,而不是左脚,同理南方就在自己左脚的上方,而不是右方,西方则在自己的右方,而非左方。也就是说古人是以自己的双脚和膝盖为坐标划分的八方,而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由头到脚所分的八个方向。
那么,这种古人在观测星象时所站的姿态究竟有无科学依据呢?其实,在古代,人们并不是随便站着就能观测天象的,而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才行,例如——周代有一种礼叫做“朝日之礼”,就是在春季早晨迎太阳而出时的礼仪,这种礼仪规定,君主在与群臣一起参加此礼时,必须穿着礼服,保持肃穆,并用鞭子轻轻抽打自己的大腿,提醒自己要端正身姿,认真观摩日出。
又如,汉代有个制度叫“拜日之礼”,是指在冬至这一天,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参拜太阳,举行仪式的地方要在朝阳所在的方域(约当今北京西南角),时间则在清晨。 古人是在有根据的情况下制定出这样的五行方位图的。
当然,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其他的推测方法也能判断五行的方向,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