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概念,是指构成自然界的五种物质元素(木、火、土、金、水)。
《黄帝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一养生原则被后世中医学者广泛引用并加以充实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医“治未病”“天人合一”“顺势利导”等理论体系。 同时,五行的理论也被引入到中医学的其他诸多学科中,指导着临床诊疗与养生保健。
在针灸领域,根据经络循行的路线和时间,将人体分为五个区域,分别对应五脏,即心包经、三焦经、肝经、胆经以及胃经,称为“五经”;同样依据经络原理,临床上将疼痛症状分为胀痛、冷痛、热痛、刺痛、隐痛等五大类,称之为“五痛”;此外还有“五劳”(久立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行伤骨、久饥伤胃)及“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等疾病命名。这些命名都与五行有关。
在中药学中,按照药物作用归属的不同,一般将药物分为清热药、温用药、攻下药等十类,每一类药物再细分为若干亚类,而这些分类都是以五行为依据的。如清热药按性质不同可分为温热性的清热解毒药和寒凉性的清热解毒药;攻下药性属寒凉,主归大肠腑,泻热通便,故归属于大肠经的药物多具有攻下药的性质,而属于肺和脾经的药物则不具有这种性质。
另外,根据药物的味数分为五味、六味、七味、八味药,这也是以五行来区分的。 当然,五行还可以与其他很多因素结合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五行学说作为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