苼五行属什么?
笙,属簧管乐器类。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一般分为十四簧:四角十七音孔,其中七音孔为闭音,余为开音;两角六音孔、两腹一音孔。在演奏时,通过按簧、泛音和按音来变化发音。 笙是古代汉族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它在今天仍然广泛流传。现在常用于独奏或合奏,并用作民族管弦乐的击磬筒。1986年,由著名作曲家、艺术教育家、音乐评论家王甫建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鸿鹄》(原名《鸿鹄之梦——中华民族腾飞之歌》)是中国第一个以笙为主奏乐器的作曲家的作品。
笙有三十余种形制,其形状为吹嘴位于顶端,管身呈竖立圆锥状,共有十六个音孔,底部为三孔或二孔的泛音腔。吹吸皆可发声的一种簧管乐器。音色清脆优美而富于变化,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常用的是十六簧的排笙和大十一簧的中式大合笙以及十二簧的小合笙。 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原始时代的吹管乐器。根据战国时代编撰的古籍《韩非子·十过篇》所载,西周初期吕望所作的“抚鼓吹笙”之乐,可知最早的笙是由一根吹管的陶埙和一组竹制的吹管竽发展而来[5][2]。
汉朝时,中原地区的吹笙方法已传入匈奴地区,使当地的乐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后汉书·南匈奴传》载:“胡人俗好歌舞,虽奉汉约,而宾旅常不绝边塞者,宜其风俗不相恶也。……尝有胡人夜入塞盗羊,单于怒,令猎骑追杀之。未至先登获贼,竟不解其缚,推问曰:‘汝胡人,汉民,安所犯?’答曰:‘我田畜人耳!不知何为犯法!’问曰:‘复欲得羊肉乎?’遂解所系虏谓胡,使猎骑还走,取羊数头,皆烹而食之。……胡人群拜曰:‘天汉之肉真香’。自后盗案不得,多被漏网。”可见,匈奴的笙在演奏方法上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笙。又由于它是在中原地区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造型与中原地区笙的造型相似,并都采用十六簧的结构形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少数民族的迁入,中国的音乐逐渐融合,北方流行的笙也开始向南方发展。同时,笙也从竹制演变为木制。据《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八载记载:“唐天宝间,始教宫中用匏为之,而以瓠为吹口,不设簧也。至德以后,多用之。盖自开元以来,胡乐大兴,蕃人初不识匏,多以竹为之。而其声则本诸夷乐也。”因此这种笙被称为“官匏笙”。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描写笙的诗句,名为《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胡笳怨笛曲最悲,寒月清霜雪满衣。 忽闻暖房笙箫晚,多少游子不尽归。 这是公元760年间的事,当时白居易于左拾遗任上奉命赴甘肃凉州(今武威)监察采访兵马使史及蕃部军事,写下这首纪行诗。诗中描写了凉州夜晚欢宴的情景,以及自己借酒浇愁的心情。 宋代,宫廷所用之笙已由二十簧增加到二十四簧。元代时开始普遍使用十六簧式的排笙,至今仍在流行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