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3在五行属什么?
“三”是表示数量的一个数词,它既不是单一的数目字(一、二)也不是复数的数目字(多、众),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因此,“三”在汉语中的量度单位含义就具有两可性特征——既可以看作单又可以是双;既可以看成阳又可以视为阴或既阴阳又阴阳;既可代表单又同时含双,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三”之所以能生生不已的原因所在了! 《说文》日:“三,天地人之道也。”《释名·释天数》亦云:“三,散也;分散在天道也。”故此有学者认为“三”是象形字从“𨸝”声会意。 “三”字的甲骨文为图1之字形,从一从二(或从一从二从丨),许慎称之为“并一为一,重二也”的说法正切合其造字理据和本意。 “三”字的金文为图2之字形,与甲骨文字形相似但已较繁化,其中上部一横变为“川”而下面一横则由“冂”演化而来,这当是由于篆隶书对字形进行的省变处理的结果吧?
“三”的小篆形体为图3之字形,此时其下部的“一”作“丨”(即“中”之本字,参见下文详述)。 到了秦代小篆时期,“三”字的结构基本稳定下来,如汉碑《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碑》)及汉简中所见之小篆形体均与上图3所示相同。然而到了汉代后期尤其是东汉后期以后所出现的一些新体小篆中“三”却出现了如图4a~d所示的不同变化情况:有的将下部之“丨”上折成为“_”;有的则在下部增加了一撇形成“丿”;还有的更将下部“丨”的一竖弯折向上形成“”……这些异体字形虽与上述的小篆字体差异较大,然若将其隶书的变形形态放大后看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它们就是下图5各汉隶字体的草写形式而已。所谓的异体字其实就是同一个字在不同书写阶段下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罢了!
“三”的古楷隶楷形体为图6之字形,此时的楷书已基本定型. 进入晋代之后“三”字的写法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改观,只是在结构布局方面有了一定的变化:如上图6所示晋代小楷作品“三”都采用了左收右放的结字法来安排其内部空间分布从而呈现出一种左右舒展而上下紧凑的造型风格特点来着! 到了唐代楷书兴起之时这种格局便被彻底打破了:原来在唐初盛行于世的“钟王”书法风格的“二王”体系影响之下唐人的行草书体普遍采用向左向右倾斜的结构方式来安排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得整个字的重心偏向一侧且显得动感十足而又飘逸自如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呢!
作为“数字”符号之一的“三”并非是一个纯数学概念上的抽象符号,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内的特殊概念词语之一哦!所以大家在学习或使用“三”这个汉字时千万可不能忽视了这一潜在的文化属性因素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