擞五行属什么?
“抖”字有形无音,本义是抖落。《庄子·天下》:“肩吾问于孙叔敖曰:‘夫子何为声闻不彰,名不出乡?’孙叔敖曰:‘我何足以识之!吾振其德而已矣。’”唐·成玄英 注:“言振,动也……夫欲自显其德,当须振荡抖擞,以威服物耳。”这字本指抖动衣服上的灰尘等,因此也有抖落、去掉的意思。 《楚辞·离骚》中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其中的“扈”就是此意,用今天的汉语来说就叫“摘”或“采”。 “簌”字的本义也是抖动,《礼记·檀弓下》记载了一个故事:“晋献侯之丧,公孙杵臼侍于尸旁,阳虎曰:‘子盍蚤居?’曰:‘胡为而不蚤居?’曰:‘不敢幽闭,恐其不生。’曰:‘不敢拂拂然而息者也。’”“拂拂然”即抖动。
“抖”和“簌”这两个字在古代还有细微的差别。现代汉语中常常通假使用,表示抖动的意思。而“簌”还常用来形容风的声音,如林中飒飒作响的风声常被形容为“簌簌”。 “擞”的本义也是抖动,引申指“发出去、散开”,这个意思后来写作“疏”或“抒”。唐宋诗人喜欢用“袖”代替“擞”,可能是因为“袖子”比“扫帚”更形象一些吧(比如李清照的词“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在现在普通话中,这几个字都统用了,区别意义的功能已经消失了。而在方言里,区别还是明显的——
吴语(沪语)中大部分字都保留了入声,因此能区分“抖/簌”、“擞”这三个字的细微差别;
粤语则能区分“抖”和“簌”两个音近字的不同含义——“抖”只用于表示抖落、去除,而“簌”却可用作表达抖动、吹风、稀疏之意;
闽南语则能区分“抖”、“簌”、“擞”这三个字的细微不同:“抖”字用于所有表示抖动的情形;“簌”字除了用于描写风的声音外,还可以用于表达“眼泪掉下来的样子”,这在北方话里要用“簌”表达的情境可不止一种;“擞”字则只用于表示整理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