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五行什么意思?
“玉石有灵”,这是中国古人对玉石的信仰之源和情感寄托之端。 中国先民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化生而成,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系辞上》)”,阴阳之气相互感应而化生万物。 气是有形无形之间的存在体,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之一;而气与物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故《老子》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因此,在古人心目中,玉石既是由阴阳二气所化的精灵,又是沟通天、地、人之关系的桥梁,故而受到人们的珍视与崇敬。这种观念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出现了以宝玉为象征的神话传说和以美石喻人品的品评话语。
1.神异的宝石——通天之玉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种叫作“玉髓”的神玉。《山海经》记载了一种叫“王母之芝”的植物,其根状物被叫做玉英,可炼化成玉精或玉髓。晋代张华《博物志》卷九说:“玉有六源:一是昆仑之玉源也,二曰碧渊之玉源,三曰玉泉之玉源也,四曰玉池之玉源也,五曰玉山之玉源也,六曰玉田之玉源也。”这些关于玉源的描述虽不免带有神话色彩,但也能大致反映出人们对玉石来源的认知。据考证,昆仑即今天新疆西部的昆仑山脉,从古代起就被称为“玉山”和“昆仑山”。可见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玉石产自于高山之中。 还有一类玉石被称作“琼琚”,也是从高山深处采集而来。《诗经·卫风·木瓜》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里的琼即是美玉的意思。据西汉扬雄《方言》中说,琼是一种产于西方和北方的美玉,其色青白,故此又称“瓀珉”。 玉的产地,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如明代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六》载:“出大河口北行里余,有小溪自西山来,涉溪北上,循崖入岭。复里许,越岭东北下,始得路,乃转东北行。此岭亦名马郎箐,北尽点苍。其处石峰丛攒,多嵌空洞壑,时露明霞,亦点苍之胜处也。盖自双江口以上诸水,俱南流而注入洱河者,此则转而东下,环珠注海者也,故名环州。”这段文字记述了明代以来云南点苍山产玉的事实,这也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比较可靠的古籍资料。历代典籍中还记录了昆仑山、大别山、太行山、华山等地都是玉石的重要产地。 从考古发掘来看,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些遗址中就发现了玉石器,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们就已开始利用玉石制造工具和生活用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原始宗教观念的形成和对玉石的崇拜,使玉石在社会生活以及审美领域中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君子比德于玉——仁厚睿智的象征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礼记·玉藻》中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对玉的特殊感情。在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观中,将道德品格与人生追求视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并将它与玉的品质联系起来加以比拟、象征。这既是古人对人格的追求理想,同时也是他们选择玉石作为装饰品的用意所在。
周人制礼,玉器的使用成为尊卑贵贱身份等级的象征。孔子曾说:“器备而义始举。”他认为礼的产生在于具备合适的器具,所以,只有当礼仪制度完备以后,才称得上真正的“礼乐之具”。玉是礼器的象征,所以人们常以玉比喻人的品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节之方也。”这里所说的五种美德分别指:温润、有纹理、声音好听、不易折断和棱角分明且不会划伤人等。这就是著名的“五德之说”。宋代朱熹解释说:“君子比德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勇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临之不虚,不以方;折之以绳,正以率,言不失义。”
在中国文人看来,玉不仅仅是君子的化身和品格的象征,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精神寄托。他们往往通过佩戴或是把玩、鉴赏的方式达到修身养性、明心见性的目的。因此,古人常常将玉与琴棋书画融为一体,称为“君子五雅”。唐代孟浩然《送朱大入秦》诗云:“怀君属冬暑,行走冒晨雾。”清代袁枚也有《答友人求玉扇骨诗》云:“玉是人间宝贵材,良工琢成双柄开。不因人手偏肥瘦,何得有形随寸裁。”这些都是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人与玉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 由于长期将玉视作君子人格的象征,所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会出现有关玉的品性特征的描写,以说明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和社会地位。如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和氏璧,秦国欲以十五城换之,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完璧归赵后,赵王封其为上卿;而在蔺相如有过人的功绩之后,又拜为上卿,位列廉颇之上。这让嫉贤妒能又不愿居人之下的廉颇大为不服,扬言要击杀蔺相如。后来经过蔺相如的多次解释和劝慰,二人冰释前嫌,结为刎颈之交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
3.佩玉鸣鸾——和谐悦耳之音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玉藻》 这句古语表明在古代社会中,玉不仅是身份的标志,而且还是一种具有道德意义的器物。它既承载着儒家的伦理价值体系,同时也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精髓。可以说中国的玉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而除了象征意义之外,在实用层面上,玉的声学特性也受到人们的重视。 《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