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几个城市?
这个问题太笼统,我按照不同维度说一说。 按地理划分,可以分为城八区和郊区(县)五区。 (这个应该没人反对吧……)
按政区划分,自秦代以来,一直是京师所在郡的治所,可以称为“府”或“京”,也就是首都的意思。所以,有北京、顺天府、京师等称谓。 清朝入关后,确定了“京师”为首都之称谓。并沿用至今。
《清会典》记载了清廷对北京的建制划界:“京师,顺天府治所,周八十里,南郊四十五里”;且与今北京城区的边界基本吻合。 所以,从历史上角度看,只有一“京”,即今天的北京市主城区。 当然,如果加上郊区的区域,那就可以再细分成几京了。不过这样的说法过于繁复,不常用。
按经济划分的话,一般认为有“三座城”的说法——正阳门(前门)内外称“京城”,东四牌楼以东、朝阳门内称“外城”,西四牌楼以西、宣武门里称“内城”。 也有以城墙位置划分的,如“城东四市”“城西四寺”。还有以街道格局分城的,如“内九条”“外七条”。但这些都是民谚中的称呼,并没有官方记载。所以很难作为正式标准。 关于“三座城”的说法,还有一个变体“二海一沟”,指的是旧北京城外的积水潭、什刹海和鼓楼后面的“鼓楼沟”,因为这里水多,又毗邻官署和民居,因此颇为繁华。后来逐渐发展成今天的西城区。
除了以上各种划分方法,我们还可以从历史沿革上来观察。 北京在战国、秦朝时,隶属于广阳郡的范阳县;汉唐时期属涿郡的范阳县或是辽州。隋炀帝时,改属涿郡的范阳县;到了唐朝,则属于幽州范阳县。 金灭亡北宋后,原北宋疆域的北部归属金国,设置了燕京路,北京地区属于燕山府的范阳县。元朝建立后,实行行省制度,废藩王,封丞相为中原大都督,兼平章军国重事,掌管中央和中书省直辖的军队,统一调遣各路兵马。此时设立了京师总管(后改为大兴府),作为元朝的军事和政治中心。至于范阳县,则并入了解放州。
明朝初年,北京建都后,以元大都旧址重建新城,并在内城南墙偏东处新建了一座城门——北京外城的朝阳门。为了与旧城相区别,称新城为“京师”,而旧城称之为“旧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