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是01号?
鼠(一) 子鼠—— 子时,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子时阳气萌动,万物未尽,故称“子午”、“甲子”。此时正是午夜时间,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老鼠喜欢夜里出来活动,所以“子鼠”便成了它的代号。在十二生肖中,老鼠小,排第一。 又因为鼠和“初”字形近,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带划分成24等份,每一等份是一个“辰”,每一辰由一个动物作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其中“亢”、“氐”二宿至“房”、“心”四宿都属子午线范围,它们和“子鼠”一起并称为“五鼠”或“五曜”。
牛(二)丑牛 丑时,半夜一点至三点,又称“丑隅”。《晋书·天文训》云:“更寅为牛。”古书上还以“丑寅”代指正月。因为正月的别称为“陬”字与“丑”字形似,且“丑”居“陬”下,故有此说。据考证,“丑寅”作为正月的名称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沿用至汉代。 《礼记·月令》中有“孟春之月……耕者散而耕,行者劳而商”的记载。这里的“孟春”就指的是正月;正月里的农耕景象,正好符合牛的习性,“牛”因此成为了一年的第一个月份——正月——的象征性动物。
虎(三) 寅虎 寅时,凌晨三点至五点,又称“寅卯”。 《尔雅·释天》有云:“寅,徙。”“卯,冒。”郭璞注:“徙,移也。物出复还,如徙而行也。” 清人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十四引此条说:“寅木居东,形如伏虎,故谓‘寅’为虎也。” 可见,“寅”像老虎行走的样子,所以“寅虎”就成了“正月”的代名词了。这样,正月里“虎啸风生”——人们可以看到山上的老虎,听到老虎的吼声了。
兔(四) 卯兔 卯时,早晨五点至七点,又称“卯酉”。 兔喜欢在清晨和傍晚出来觅食,所以在“卯”和“酉”两个时辰,兔子最多,最容易被看到和听到。《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夭桃始华,卯饮食。”即是在二月,草木发芽,桃花开放,兔子开始到处觅食了。
龙(五) 辰龙 辰时,早上七点至九点,又称“辰戌”。 古时人们把“辰”分为“龙”、“蛇”两大星区,分别用“蛟”和“虺”来表示其间星星的位置变化。 《礼记·月令》:“季夏三月……虺蜴进入。”李善注释引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话:“虺,赤蛇……其色晦暗,今人谓之蜥蜴,好着于墙上。”“虺”就是传说中的毒蛇,身体颜色鲜艳,似玉的纹理;“蜥蜴”是常见的四脚爬行动物,形似蛇,身上有花纹。 古人认为,蛇和蜥蜴都属于“辰”这一星区的成员。
蛇(六)巳蛇 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又称“巳亥”。 《礼记·月令》载:“孟夏之日……蝼蝈鸣,蚯蚓出。”郑玄注:“蝼蛄,守宫也。色青,圆身若龟。”“穴居之虫,名为蚯蚓……”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象数二》中说:“人问蚯蚓,《春秋》书曰‘虺’,晋公作誓书,曰‘蝮’,《管子》谓之‘蚰蜒’。此诸虫状各异,而《春秋》、《书》、《管子》皆异其字,何也?” 原来,“蛇”在古代有多种别名。
马(七)午马 午时,中午十一时至十三时,又称“午未”。 马属于“午”星区的成员,所以它在十二地支中排行第七。
羊(八)未羊 未时,下午十五时至十七时,又称“未申”。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饲养山羊的习惯,所以羊在古代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梦到月亮砸在自己身上,遂生文帝;而汉宣帝的父亲刘病已小时候因父母被害而被关在监狱里,当时也有人梦见一口钟掉在地上,于是有了刘病已这方天子。 这两种梦境都是“未羊”入梦的结果。
猴子(九)申猴 申时,下午十三时至十五时,又称“申酉”。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猴子的故事。 它们聪明伶俐,善于模仿,能学会自己拿到的东西,也会利用各种工具。正因为如此,上古时期的人们认为,猴是能够通天的神兽。
鸡(十)酉鸡 酉时,下午十五时至十七时,又称 “酉戌”。 鸡五行属金,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文化中,它常被象征意志坚定和事业成功。不过,古代的计时法中,“酉”时的长度并不固定。
狗(十一)戍狗 戌时,晚上十七时至十九时,又称“戌亥”。 有人把夜晚分成前、后两段,分别叫做“黄昏”与“人定”。古人习惯于“人定”后方才就寝,所以“戌”时正是“暮色苍茫”之时。这时,天快黑了,狗就开始“归巢”了。
猪(十二)亥猪 亥时,晚上十九时至二十一时,又称“亥子”。 猪属水,身体肥硕,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由于北方缺乏水草,所以养猪业在北方并不发达。直到元朝末年才逐渐普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