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结局为什么大火?
《小时代》系列电影被普遍认为肤浅、拜金、缺乏正能量,但就是这么几部不被“主流”待见的“低俗电影”,票房与口碑,一路逆袭,出人意料的大卖特卖,令那些被“主流”媒体不断不遗余力地鼓与呼的影视作品,黯然失色。更可气的是,“低俗电影”《小时代》的热映、畅销,与“主流”文化不搭调,还有“低俗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主流文化被低俗文化挤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之类的抱怨和担忧。这是谁的问题?
低俗文化与主流文化本质上都属于文化领域,只不过是不同的文化。主流文化受到重视,是因为它符合主流人群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符合执政者的施政取向,于是,它就成为主流文化,低俗文化成为非主流文化,但非主流文化不代表它不能获得一定文化市场的“认同”,关键还在于“文化商人”,如何定位和选择。
文化商人,也可以算是“文化人”,但其经营之本,还在于“商”,商道就是“唯利是图”,“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所讲的“文化商人”是“大文化商人”,包括一切文化生产领域的生产商,既包括文化创造者,也包括“二道贩子”。生产商首先要思考的是文化市场在哪儿,卖给谁?卖什么?而不是文化本身。
当文化商人判断、分析文化市场趋向后,如何生产文化价值,如何包装文化价值,如何宣传文化价值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文化效益,这个效益就是“利”。“低俗文化”虽然不合传统道德标准,不合主流价值观,不合执政者施政倾向,但作为“文化商人”不会那么傻,非要去“触雷”。他们知道“雷”在哪儿,他们的“低俗文化商品”还有底线,还有尺度,有“碰瓷”的,但绝对不会“触雷”。
作为“主流文化商品”“低俗文化商品”的消费者,也属于一个“大文化商人”,其“商道”也应该是“唯利是图”,所图之“利”不是货币,但“唯利是图”的本性也很难改变,其“利”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但不管消费哪一种文化商品,其目的都是获取精神和物质“利”,而获取的“利”越多,文化产品就越畅销、越火爆。“低俗文化商品”受到热烈欢迎,是消费者认为从“低俗文化商品”中获取“利”更多,“主流文化商品”受到冷遇,是消费者认为从“主流文化商品”的“利”较少,结果,“低俗文化商品”畅销火爆就很好理解了。